1844~1900年
追问道德的价值
我们批判有关道德的各种价值之前,必须要先探明各种价值本身的价值。
当我们听到有人说那个人很道德时,首先会产生怎样的印象呢?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应该会向陷入困难的人伸以援手,处处为他人着想。
但是如果道德是基于认为这世界实在是太糟糕了的憎恨情绪而产生的话,情况会变成怎样呢?道德本身究竟是好的吗?我们为什么需要道德呢?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中,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探究道德的价值与条件。
《论道德的谱系》由三篇论文构构成,第三篇论文以批判基督教为主,重要程度略逊于前两篇。我们在这里比较关注第一、第二篇论文。
第一篇:肯定自我的道德~憎恨的道德
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某一事物好或坏的价值判断会为憎恨扭曲、发生逆转。所谓憎恨,其实也就是嫉妒,尼采把“那家伙怎么那么受欢迎?或怎么那家伙升值升得那么快?”之类忽然间涌起的不爽感觉称为憎恨。
那么,憎恨如何逆转自然产生的价值判断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先看看自然的价值判断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在尼采看来,好的价值判断源自好人将自身行为评价为好的行为中,也就是说,判断结果为好的价值判断其实是以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的,尼采将由自我肯定产生的道德称为主人道德,将基于憎恨产生的道德称为奴隶道德。
一切主人道德升自肯定,一切奴隶道德生自否定。对于憎恨来说,否定本身就可以生出价值,否定就是奴隶道德的本质条件。
憎恨这么孕育奴隶道德。首先,被憎恨冲昏头脑的人,会将强者看作是恶人,其次,将与这个恶人相比弱小的自己看作是善人。最后得出强就是坏,弱就是好的结论。我弱,所以我就好。憎恨就是在这种歪曲了的推论中生出奴隶道德的。
憎恨的人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主人道德或者奴隶道德听起来总有些刺耳,但是尼采并不是为了抬高强者、践踏弱者而提出这一组概念的,这个世界也有被认为是强者,实际上却弱得不行的人存在。此处所说的强与弱,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取向。
主人和奴隶的根本不同在于主人自己具有判断好坏的价值准则,奴隶则向外寻找价值准则。
也就是说,主人内部具有独立判断的准绳,不因他人评价而畏首畏尾,奴隶则将目光转向外部,比起自己判断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奴隶更依赖于外部既有的价值准则。在奴隶无法认同主人认定的好时,奴隶的价值基准就会发生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