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花时间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群马任你挑选。”
师北宸老师《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这本书,如果是仅仅作为写作指导书来看的话,也就是想学写作技法的话,那直接可以翻到书最后一章,直接背出万能写作法的公式,直接看看附录。但是,仅仅知道什么是万能写作法,写作能力和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吗?答案是否定的。动人的文章永远不可能从格式化的文章中产生,只有内化了心法,外化了技法,心手相依,我手写我心,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
所以,还得把书往前翻,看看身兼专栏作家、创业者、前媒体编辑、写作老师的师北宸是怎样从高考语文不及格,成长为顶级媒体专栏作家的。可以说,这是一本融合了他在写作中获得的成长、因为写作在职场中产生的蜕变、阅读对于写作的积极意义以及多年积累领悟的写作心得和成长法门。
写作,是门手艺
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阅读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对生活对世界敏锐的感知,以及在文字上的默默耕耘,是无法完成这个大系统的。那么构建起这个系统工程重要吗?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很多人在职场上应该已经感受到,写作能力越来越重要,写作能力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字功底,或者说不一定是文字功底,更多的折射的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谋划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水平、系统思维能力、共情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办事能力和水平。
部门在调人的时候,最喜欢哪种人?会写的人。为什么?第一,会写的人理论上具备了以上我说的那些能力。第二,会写的人太少了。所有部门对于会写的人都是求贤若渴。写作能力,已经和一些专业技术能力一样成为了一项硬技能,一门手艺。
在书中,作者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写作的好处,以及掌握这门手艺的必要性、重要性:写作能力在职场竞争中有极大优势,写作能力提升思考能力,写作有助于塑造个人品牌影响力,写作有疗愈的力量……
现在,写作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文学范畴了,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文字工作者才需要掌握的硬技能,可以说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也都能从中获益的好手艺。
写好作,离不开积累
积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
输入很好理解。阅读、阅历,从书本、从生活、从自然、从职场等等等等,积累知识、积累文字、积累思考……读书破万卷,下笔才如有神。所以,师北宸老师说,“1000字的输出要有10万字的输入”。在书中,他提到了很多书,很多他阅读过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书。他在书中举了巴菲特对哥伦比亚商学院学生的读书建议:每天至少读书500页,内容要包罗万象。
500页。是的,你么看错,我也没打错,是500页。大神是这样建议年轻人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巴菲特每天花6小时读书思考,阅读是他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他思维一直能保持在顶级维度上的原因。当自己还在为自己每天能读几页书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爱学习的时候,看到这个数字,瞬间闭嘴。没有大量的阅读,指望能有多少量的输出呢?
而积累的另一个方面是很多人都忽视的——输出。
输入了信息,却没有整理加工再创造,即没有输出,那么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却没有对我们产生根本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在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输出的重要性,持续输出的必要性。他说,“输出才能最好地发挥输入的价值”。
比如说,要写日记、写周记、做复盘、记笔记,而且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比如说,要坐下来,从写5分钟开始,持续写,持续练。
作者自己的亲身体会、变得很厉害的朋友们的成长路径,以及成功人士的刻苦经历,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点——要输出,要持续输出。无论是写作的道路,还是成长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才是最快的路。
书中介绍了师北宸万能写作法,介绍了李敖笔记法,介绍了富兰克林写作法,介绍了安替翻译法……而这些方法最大的价值就是用起来、写出来。只有把方法实践运用到一字一句的书写中,方法才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把这些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但从来不实践,是指望不上“书到用时”灵光乍现、大放异彩的。
突破恐惧心,抛弃自我设限,抛开焦虑和想东想西,拿出耐心,一字一句地写出来,才是突破和进步的开始。
会写作,拥有职场推进器
前面也提到了,写作的价值和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可以是能力和影响力的放大镜。
对于职场人来说,拥有较好的写作能力,既可以在工作能力上为自己加乘能量,也是一个展示自己的窗口。
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可能无一例外的都会被分配去做一些琐碎的、基础性的工作,比如报表统计、会务工作等一些内勤类的工作。那么写作能力能够帮到我们什么呢?
举个自己的例子。就像所以刚踏进职场的菜鸟一样,在我刚工作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岗位是文书。领导说,这是一个最快了解单位、融入单位岗位。的确,文书工作让我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了单位,最短的时间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最短的时间了解单位的架构、运作。但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个岗位对于稍微有点上进心的年轻人来说都应该只是一个阶梯,而不是工作的终点。而如何转型,就靠在文书期间,领导交给我写材料的任务时,我的态度以及交出的答卷。
记得工作没几个月,领导让我写一个讲话稿。拿到任务,我没有说我从来没写过不会写,而是二话不说答应。领导给出他的想法,我通过网上找参考、看之前的文稿、结合工作要求和文件方案,在规定时间交出了初稿,并虚心按照领导的要求进行修改。
有了一,就有二。慢慢的,需要写的材料越来越多,写材料的水平也慢慢提高。我从文书又多了一个身份:写材料的秘书。又慢慢地完全脱出了文书的工作,主要从事单位的大小材料撰写,并且给大家打下了一个印象,我会写。确实,一个单位会写且愿意写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举个朋友的例子。同事Y刚踏进职场时,也和我一样,被安排做文书工作,后来又去另一个部门从事报表统计工作,这一干就是10年。10年间几乎做的就是报表统计、经费管理、部门的内勤保障等工作。为什么她没法在短时间内转型呢?在一次交流中,她提到,有一次领导让她写个信息,结果她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写,既没重视任务,也没看到写材料的重要性。等领导要的时候呢,她拿不出来,领导只好自己写了。从此,写材料几乎与她绝缘。等她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的时候,已经是十年以后,因为写作的重要性在让自己被看见以及对于能力提升的助益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而她已经错过了10年。
再举个从统计报表成功转型且得到升迁的例子。这个故事是听同事讲的。说省级某部门一位处长讲起自己的工作经验。他说,领导是怎么看到我的?因为我把统计的报表写成了报告。
一样是做统计,一样是琐碎的工作。但是,他却不仅仅满足于把报表催上来,把数字统计上来,而是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输出,再创造。
试问,如果你是领导,会无视这样的人存在吗?
职场写作,不仅仅是写个总结,写个报告,写个讲话稿,这些文字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思考过程,一个人的发展眼光,一个人的学识积累,更重要的是,他不是给自己写,他必须站在领导的角度写,站在更高的层面思考,站在全局的视野谋篇布局。
工作中的每一次发言,每一篇材料的撰写,每一个方案的设计,每一个工作的总结,都是一个人可以脱颖而出的契机。
感谢师北宸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坚定了精进写作能力的决心和信心,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以及努力的方法和方向。
用“一次写一个词的耐心”慢慢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