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看见自己孩子喜欢各种攀爬玩耍,精力旺盛,顽皮折腾,“永远停不下来”的样子,就脱口而出称呼他们有多动症。
宝妈奶爸们不知道的是多动症并非字面意思能够解释的。
我们来看看心理学上的多动症诊断有哪些方面的条件,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抛个案例:
晨晨7岁,老师抱怨他一直不消停,他从没有老实地坐在椅子上过,总是不停地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同学们学习时他上前和人家聊天,如果老师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他会又踢又打,把东西扔在地上。他似乎从来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可能会无理地突然做一些事情。母亲说晨晨在3岁开始学走路时就存在行为问题,一直折腾,有着数不尽的要求,让人难以忍受。睡眠很少、比其他任何人都醒得早。对电视毫无兴趣,也不喜欢那些需要集中注意力或者有耐心的玩具,他不受别的孩子欢迎,不想待在家里,一直想出门玩耍。
看了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多动症的核心是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包括连孩子自己喜欢的事物也难以集中注意力。
我们再看看诊断的几个方面:
1.缺乏注意:不注意细节,犯粗心的错误;难以保持注意力;对于他人的说话漫不经心;不能听从指示或完成任务;难以组织行为;避免参加要求持续的努力和注意力的活动;经常丢东西;容易分心;记性差。
2.活动过度:没有明确原因的手脚乱动,坐立不安,在不适宜的时候离开座位或东奔西跑,难以从事比较安静的活动。
3.冲动:在别人说话时大嚷大叫;在等待轮到自己时没有耐心。
仔细阅读以上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情况下自己孩子没有那么严重,更没有严重到你需要称呼他们为多动症。之所以一些父母管自己孩子叫多动症也是有很多情绪原因的。
身为父母的自己已经不是20岁左右的活泼小子和懵懂姑娘了。25岁甚至是30岁以后,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是自己确实感觉很多时候力不从心,精力大不如从前了。单单工作上面的事情已经足够把自己折腾得精疲力竭,回家还得照顾孩子,若不是家里有老人适当分担,自己想想也很难熬过去吧。
与我们状态相反,在生活中的孩子正处于他们精力最为旺盛阶段,他们哭啊、闹啊、跑啊、玩啊,可以无尽地释放他们此时此刻的生命成长能量。如果这个能量给到你身上,我相信你可以再次开启熬夜工作,通宵k歌的全面出击状态!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有时候对孩子的情绪往往出在这样的生物性矛盾上。我们精力有限,孩子精力无限,孩子内心希望我们陪着他们一起精力无限,实际上我们已经被社会榨干了,回家继续要陪孩子折腾。偶尔情绪出来了随口对孩子来一句,“你别再犯多动症了!”
别随意叫孩子多动症!很多父母在有情绪的时候呼孩子一声多动症就算了。可是有甚者好像就因为自己这么呼过孩子了,所以也发自内心接受了这样的字面事实。不仅平时会抱怨那么两句,连遇到其他孩子家长的时候,也会告诉对方自家孩子有多动症,多么麻烦等等。如果你一不小心成为了这类父母,笔者在这里希望你读了这篇文章后能够更加明确地认识多动症,并且可以多质问自己孩子是不是真的得了多动症,以便澄清事实。
友情提示,即使你不想改变你自己,那请在和其他家长诉说的时候,看一看自己孩子在没在旁边,会不会听到你们的谈话内容,或请确保压低声调洽谈。
微信搜索公众号:亲子播(MORINGKID)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