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儿童与青少年会患抑郁症,当孩子被抑郁情绪追逐向父母寻求帮助或父母接到孩子抑郁症诊断时,通常父母们会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我都没敢把生活压力传导给他,我又没有给他缺吃少穿?甚至,有的父母会问:“是不是孩子不想上学装的”?……也有的父母们非常急切地想获得一些消除孩子抑郁情绪,增加孩子学习动力的实用方法。其实,父母往往可以成为一颗药.......。
如果你想了解父母如何陪伴抑郁的孩子,作为儿童保健医师、心理咨询师撰写的这篇心理科普也许能帮到你。
01
抑郁黑狗的由来
抑郁症患者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自从丘吉尔用黑狗形容自己大半生经历的几次抑郁时期后,黑狗就成为抑郁症的代名词。抑郁的发病率近年来越来越被人关注,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18-24岁人群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
02
抑郁的原因
儿童青少年抑郁多认为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关。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学、生化学及其他生物因素。人类通过某些神经递质来调节情绪与感受,如:5-羟色胺感受情绪,多巴胺负责传递兴奋、去甲肾上腺素激发活力,当神经递质失衡时就会产生情绪障碍、感受性减弱、兴趣降低等症状。
心理因素包括:重大压力或创伤经验、特殊人格特质、负面情绪表达困难、扭曲的思考模式,自我要求过高或过低;如:很多孩子不会合理表达情绪,导致情绪过度堆积,用向外攻击他人、向内攻击自我方式来表达愤怒与无力。
社会因素包括 :父母管理态度、家庭环境与学校社会环境。很多患者幼年多经历过父母缺乏关心、理解、鼓励和信任,并且遭受父母惩罚经历较多,父母多对孩子否认、拒绝和贬低、不尊重孩子、无视、嘲笑和挑剔等。
2023年2月,国家发布的2022版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庭环境是使孩子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冲突/家暴。与此同时,学业压力也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
03
儿童抑郁的12个信号
就诊的很多抑郁儿童会表述自己很烦燥、睡不着觉、上学困难及不想与家长或同学交流,家长也会反映孩子变得不听话,脾气怪了。为了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有抑郁,建议父母从以下12个方面进行观察:
1.孩子的成绩忽然下降了。
2.孩子每天睡眠时间充足,但还是很累。
3.孩子自我评价是毫无价值。
4.孩子没有收到同伴的邀请,也不介意。
5.孩子拒绝有趣的计划。
6.家长与孩子的每次谈话都觉得紧张。
7.快乐的回忆不会让孩子高兴。
8.孩子似乎比平时哭得更多。
9.孩子不想被安慰。
10.孩子似乎漠不关心。
11.孩子有了新的饮食模式。
12.家族有抑郁症史。
04
青少年抑郁的感受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社交意愿降低、悲观自责、注意力与记忆力降低等症状,并伴随着认知、行为、生理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有的还对手机产生心理依赖。
在此介绍一位成人描述自己抑郁体验的感受,帮助父母来了解抑郁症患者的感受。美国著名作曲家、剧作家和导演伊丽莎白.斯瓦多被严重抑郁症困扰了三十多年,她将自己抑郁情绪来临时的无力状态称为被“黑洞吞噬”,在《我的抑郁症》中她写道:我一生数次走进抑郁症状又数次走出,在抑郁症来临前,我的生活多么棒,我作曲、写书、编剧赚了很多钱,我有喜爱的天才学生和演员,并拥有忠诚可爱的爱人与朋友,我有值得敬重的同仁,我还拥有两只可爱的宠物狗,一切在我和别人都以为很棒时我陷入了黑洞。有时是在季节性的变幻、被拒绝羞辱、感到世界压在身上、失去家人与朋友时,有时也似乎没有任何理由,我便于坠落在抑郁黑洞中。
当我陷入抑郁,世上的一切都是阴谋和我过不去,我无法把任何事做对!我能感受到抑郁起始时象一朵小小的云,伴随着云而来的是一阵嗡嘤与呜咽,突然之间,我只能写悲伤的歌曲。云越来越大,越来越灰暗,我的音乐不再动听,我写的文字淡而无味,我开始泄气自卑,听到每一个吹毛求疵的每一句反对意见。
我成了一根刺,我将自我憎恶转移到他人身个,越爱我的人,越要向他们恶毒挑衅;我感到我的焦躁常转为暴怒,我失去了所有的同情心,我感到彻底的孤独。
我避开朋友们,托辞我如何成功如何繁忙,事实上想到工作、学习我就感到害怕;有时我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弃儿,抑郁症就是这样出其不意,花样翻新,让我精疲力尽……。
05
父母如何成为那颗药?
数据显示:接受系统药物和心理治疗,约75%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是可以康复的。通过心理治疗,父母温暖地陪伴能让孩子产生力量感与心灵联结感。
1、父母积极参与家庭心理治疗。如同人体是由多个系统组成一样,家庭也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一个系统,孩子的问题往往也是家庭问题的一个折射。家庭是孩子最后的堡垒,孩子是家庭的忠实维护者,家庭关系真正影响孩子幸福感。通过家庭心理治疗,让父母不断的学习与成长,提升父母的觉察力,觉察孩子行为后内在的想法与渴望,让父母亲感受到不良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从而把家庭成员的爱、价值感、安全感流动起来,建立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支持、欣赏和关爱的氛围。最终,让孩子在家庭的堡垒里能自由地表达内心需求与渴望,能自由地表达情绪。这时家庭成员间流淌出的情感高能量,往往成为抑郁孩子的“神药”。
2、父母主动改变不良的沟通模式。来自家人的支持能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并提升生活动力。有的父母认为抑郁症是孩子自己可以努力克服的“矫情病”,他们通常带着焦虑、愤怒、无力等情绪,不自觉暴露出指责、控制、不管场景的讲道理,以为这样能给孩子“提神醒脑”。基于保密原则,咨询师将自己咨询的类似案例揉合成一个案例以供父母学习参考:
案例:小丽,13岁,父母发现其用刀片划双臂一年,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短,最近不愿去学校、不愿见同学朋友,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前来咨询。小丽说父母频频争吵,还常常闹着要离婚,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小丽感受到焦虑、抑郁、紧张、害怕、冷漠、孤独、无奈、无力与无助……。父母指责自己没有学习动力,反复用给自己讲道理,试图让自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当小丽与父亲发生冲突时,父亲居然骂小丽是个垃圾,妈妈默默地站在爸爸方,小丽强烈感受到自己真是无用,感到自卑自责,活着是件无聊的事。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没有安全感与觉得自己无用,没有被理解与支持到。现在她不想与父母说话,感到和父母不在一个频道上,父母不懂自己,觉得活着真的没有意思,还有自杀的想法。
咨询师与母亲沟通,希望父亲与母亲同时参加家庭治疗,父亲开始不愿意,咨询师与母亲工作两次后,第三次父母一同前来。咨询师运用雕塑、角色扮演、冰山模型等工具和方法,让父母亲真正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让父母找到自己的爱为什么孩子会接收不到的原因;“看到”家庭成员间的不良沟通模式;看到各自内心的渴望。同时,咨询师加强了家庭成员间和谐一致沟通模式的训练,父母有了更多的觉察、感受与反思,家庭成员的关系少了指责多了份柔和……。
3个月后,小丽说她感到父母对她更多的欣赏、赞美、认同、理解、接纳、允许与尊重……,家庭成员心灵的联结,让她感受到了父母的温暖的爱,她感到脚下有了力量,无聊感与孤独感减少了很多……。
3、父母引导孩子打造好“三重”防护网。儿童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越好,饮食习惯越健康,运动频率越高,心理弹性越大,睡眠质量越高,抑郁水平就越低。“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显示: 每天9-10小时睡眠时间抑郁风险较小。
所以,父母要从“三重”防护网上下功夫:
一是“身体网。父母要树立“身心同健康”意识,倡导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科学运动、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引导孩子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从而降低抑郁负向情绪的感受度。
二是“认知网”。有的父母认为“为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不能犯错”,于是在家庭教养上就会有以下行为:学习方面对孩子要求严格,人际关系方面要求孩子隐忍、不敢发生和面对冲突,在家庭教育方面吝啬于表扬,从而导致有的孩子长期处于压抑、紧张、害怕、自卑等负向情绪状态中。父母可以用以下方法逐渐建立合理弹性灵活的认知,第一步:父母可以把“必须”这个绝对化的词删除后读一读,去感受下有什么不同;第二步:父母可以列出三个例外,即哪三种情形下,不需要谦虚谨慎,允许犯错。第三步:在与孩子互动中发出这些允许并觉察亲子关系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三是“社会支持网”。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对孩子有更多的欣赏、赞美与认同,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与内心想法。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让孩子有更多情感交流与宣泄的渠道。
总之,父母们要相信:温暖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减少孤独感与无意义感,那个被黑狗追得精疲力尽的孩子才有力量去面对抑郁的拖曳。
参考文献:
1、妇幼心理学/静进 丁辉.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我的抑郁症/[美]伊丽莎白.斯瓦多著.王安忆译—2版.南海出版公司.2017.10
3、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案例教学/安莉娟编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4、超实用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相/托德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7
修改感言:
心理科普是我最想学习的内容也是心理咨询师可以为读者输出一些信息、观点、办法的文章。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就需要作者写得专业且有权威性。在自己的经验变成文字的同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理出提纲,选出写点,围绕写点逐渐展开论据。第一稿围绕儿童青少年抑郁症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并参与家庭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温暖地陪伴孩子,让孩子产生力量感与心灵联结感,减少孤独感。撰写出的文章,老师提出可以有一个自己咨询过的案例支持,会更吸引读者阅读欲。小组成员们也提出科普文中关于父母如何做的部分篇幅可以增加,如:如何逐渐增加合理有弹性的认知的方法,如仅有成年作家抑郁的感受,缺少抑郁儿童青少年的感受,让读者有阅读内容信息不周全之感。除此之外,文中存在无关句与错别字。
作者认真查阅了2022版 “心理健康蓝皮书”,准确地更改2020年数据为2022年相关数据,引用权威报告“家庭环境是使孩子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引导读者产生更强烈的动力,来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同时增加儿童青少年抑郁信号的识别及如何识别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有弹性的认知的方法,让读者能够有实用技术的收获。仔细校稿,删除了无关句,局部精简,局部还是厚重了笔墨。
修改过程,也是再扩展知识的过程,成功激发起我的强迫焦虑,为了心中完美无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