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总是很奇妙。从去年六一加入小秘圈开始,陆续链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设计师。大家同频且对设计有共同的追求,有空大家就一块交流共同讨论共同成长,坚持着一样的梦想。也是通过大家的分享了解到21设计,认识了这个超级温暖有爱的团队,认识了何工。关注以后对他们的价值观非常认可。这才有了3月份的东莞之行,才有了和来自全国各地三十二位优秀设计总监的交流共创。
课上何工提到个人定位,公司定位,设计师使命等等一系列的话题。说实话,这些概念我不是第一次听。但却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过。
你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吗?
每个人都被引导着开始去思考这个问题。课程密度非常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消化。“使命”这个话题你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晕?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做为室内设计师,你想服务什么样的个体(客户、共同创业的伙伴、家人)?
思考后发现我应该从三方面来分析自己的个人使命:
记得在三天共创课的间歇,我跟何工聊到如何去管理人,如何去带团队。当时何工对我说:“人不是要靠管的,没有人愿意被管理”。让我印象深刻。
从东莞回来这几天发生了一个插曲。从设计师转到创业人,到现在设计加管理,以我内向慢热的脾气和性格,平时说话又比较直,明显感觉到很吃力。学习回来我才知道自己被控诉了。团队的两个小伙伴儿到合伙人那里去“告状”。说我平时对他们工作如何严厉,如何伤了他们的自尊。那天下班搭档跟我聊过这个事情以后,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顿时觉得很心酸,眼泪顺颊而下,觉得自己也特别委屈。一直在努力改变,在尝试,为他们好为公司好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难过过后,我开始反思。发现我站的点是有问题的。不应该以“我”为中心,而应该以“你”为中心。
使命一:要尽量的去发现每个伙伴身上的恩赐(恩赐就是不需要通过后天努力,先天有具备的个人优势)。了解他想要的,然后根据他的恩赐去定制他的个人成长计划,按当下的能力分配工作任务,助他成长提升专业技能。沟通中语言表达要尽量温和委婉,并且要注意场合,照顾到他们的情感,让他们有被看见,被照顾,被理解的感觉。
做设计何尝不是如此。在室内设计这条路上奋斗了十几年。是为了什么呢?是什么让我一直坚持。为了挣钱嘛?是,但不仅仅是。挣钱有很多种方式。技术工永远都比不上销售收入的没有上限。还记得第一次认识这个职业的场景:那天,跟姐姐去她同学家玩,当时看到同学的哥哥正在用电脑的3d软件建一个场景(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间卧房)。通过聊天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是我第一次对室内设计有初步的印象和概念且很感兴趣。从此埋下了一粒种子。上学的时候,老师曾说初级的设计做造型。中级的设计做意境。高级的设计做关系。当时我还不太理解,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与积累,越发的感觉在整个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关系”的重要性。这么多年走过来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客户。改善型的,过渡型的,享受型的,但无论是哪一种,仅仅是房子本身都无法称之为家。是人让它变得鲜活,让它有了温度。
使命二:帮助客户朋友去创造,去实现,去升华他对家的美好憧憬。这其中细分了很多的细节:大到空间结构,通风,采光。小到一个拉手的触感。不仅仅在于为这个家穿上了多么华丽的外衣,做了多复杂的造型,用了多奢华的材料。而在于结合业主自身的生活习惯,做好人与人;人与空间;空间与空间;空间与时间的对话,赋予房子灵魂。哪怕四白落地,只要有爱家便有了温度,便成了无坚不摧的避风港。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给予客户他想要的,而是及时并竭尽所能地给予客户他未梦想过的东西,而当客户得到它之后,他会认识 到这就是他一直想要的东西。
——丹尼斯·拉斯顿(Denys Lasdun),建筑师
除去设计师的身份我还是一个宝妈,有幸福的家庭,有爱我疼我的老公,有可爱的儿子。小家伙四岁四个月,幼儿园中班,古灵精怪。他们都需要我的关注,关心,陪伴。这一点我做的不算好,经常早出晚归,经常早上出门儿子还没醒来,也有时加班回家他已入睡。这样的时候也总会让我很无力。
使命三:为了尽量平衡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抽出时间陪伴,所以工作室定了每周日公休的制度,就是想提醒自己适时的停下来,照顾家人,陪伴儿子,也有那么一个固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
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永远无法弥补。孩子转眼就大了当他需要被关注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看到;当你想陪伴的时候他已经不再需要。所以无论你有多大成就都抵不过教育失败的心痛。身边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时刻警醒着我们。我不希望他有多大成就,挣多少钱,只愿他拥有美好的品格,独立,自信,健康,有理想,有抱负,有经营幸福的能力,做一个平凡幸福的人。
使命影响着关系,生活,工作。这些看似无关,却又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关系影响工作,关系融洽,工作才会顺心,心情又影响着创作灵感;关系影响着生活,家和则万事兴;生活同样影响着工作,我们从融洽的关系中,从和谐的生活中吸取能量,开创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