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师》通过一家三代的人物,也是将电影分为三段式的剪辑手法。反映出大时代的变迁。他们有血有肉,有来有往,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乐观积极。拍出这种小人物的故事,更能激起大众情感上的共鸣。张唯导演用深圳的过往照片,来作为时间线上的推进,更是用了一首《小城故事》,就制造了时代背景,也是对深圳这座当初的小城划下自己的见解。
1978年,蔡安国遇到了人生中两次巨大的“风暴”,第一场风暴
是他逃港时降临海岸的台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驱使蔡安国投身冰冷的汪洋大海,但在这场风暴的拦截中,他未能如愿抵达梦想中的黄金彼岸;另一场,则是改革开放席卷而来的风暴,在这场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无数人无惧风高浪急,不怕艰难险阻,终于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以小见大的改革开放中的故事
《照相师》的故事就是从蔡安国与父亲的1978年开始的,这个摄影世家的镜头里,记载了每个途径岁月的瞬间,但铺陈在相册里的,却是从1978到2018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这是一家人的40年,也是一城人、一国人的40年。
影片以每个十年为故事的节点,通过深圳特区一个家族的成长变迁,全景式展现在中国高速成长的历史大背景下,国人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如何紧跟国家政策,迎来美好生活的景象。四十年弹指一瞬间,四十年也沧海桑田,影片中以每个十年为区隔,记录发生过与发生着的天翻地覆的改变,“照相师”即是旁观者,更是局中人,眼望着这些岁月变迁,也感受着时代巨变带来的全新时代。
1978到1988的十年,并不完全是属于蔡安国的十年,逃港失败虽然并未阻挡他对美好生活的巨大渴望,但父亲的“余威”仍在,殷切期待也在,所以这十年战战兢兢却也充满机遇,是春风化雨大地萌动的十年,也是打破坚持迈向改革的十年,一切欣欣向荣,而且他也是在这段时间里遭遇了爱情,尽管女方大他五岁,且两人未婚先孕,但既然一起奋斗的承诺在,那么风雨同行就是必然。
以小见大的城市变迁史
照相师的故事颇有些以小见大的意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城市都经历过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发展、变迁,却大多没有深圳这样典型: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随着蔡安国的相机镜头,展现和记录的是80年代深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小伙子们模仿港台明星留起长发,倒卖商品的小商贩在管理的追赶下四散而逃,打工仔背着铺盖卷挤满了深圳的人力市场。人人脸上都写满好奇,心里都充满希望。
三代人的十年
1988到1998是传承与奋斗的十年,一家人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也遇到了新的“矛盾”,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开始产生剧烈碰撞,十年前是“父子”对生活、事业方向上的矛盾,那么当下相机的镜头里出现的女性身体,则是蔡安国与陈文娟“夫妻”之间矛盾,一个耳光,一架摔坏的相机,两人之间的关系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让这十年变得如此的波折,如此的不平静。
1998到2008,是齐头并进的十年,也是危机重重的十年,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绩,但也遭遇各自事业上的巨大危机,一张拍摄意外的照片带来的是道德的拷问,而坐在楼顶上的搭档,也映照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这十年并不好过,但依然过的精彩。
2008到2018,是携手并肩的十年,更是创新巨变的十年,老照相馆的拆迁,终于让一家人有机会再次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夫妻的团聚,儿子的成长,让整个家庭的氛围变得更加温情而温暖,这个家庭的第三代人也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以新研发的摄像科技,给老去的爷爷带来巨大慰藉。
电影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蔡祥仁和蔡安国父子奔赴一家去世的人家里,得知死者生前没有拍过照片,于是他们对着遗体拍了照,之后父亲蔡祥仁用绘画、印染显像和拍摄不断对这张照片修改,最终完成了一张“遗像”的创作。家属看到那张被修复完成的照片,压抑的情绪被释放,才终于哭出声来。
影片故事平实温馨,但却又在寻常里植入时代的变迁更迭,让那些习以为常似乎另有所指,比如逃港的“母亲”,她的照片被剪下来,放到了儿子结婚时拍的全家照上,那是一家人对团聚的期待和象征,比如“孙子”和国外女友的恋情,也象征着这个大家庭的开明和包容……父亲“照相师”的“职业”生涯结束了,但家庭中的其他人再以另一方式继续着事业——生活不停,美好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