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欢迎阅读,抄袭洗稿必究)
文|诸神的恩宠
最近在重读毛姆的名作《月亮和六便士》。
五年前,第一次读的时候,目光主要聚焦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很容易忽略其他人。这一次重读,发现施特略夫和勃朗什这对夫妻,极有意思。
施特略夫、勃朗什、思特里克兰德,这三个人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很耐人寻味。读懂他们的故事,能让我们对人性的认知上一个台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很有启发。
一、施特略夫,另一个“被魔鬼附身的人”
小说里,施特略夫是唯一欣赏思特里克兰德的人。这种欣赏,后来升级为崇拜。
施特略夫自己,也是一名画家。当所有人都对思特里克兰德嗤之以鼻时,他却非常看好他。他坚定地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绘画天才。小说的最后,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一画千金,足以证明施特略夫的眼光有多厉害。
作为思特里克兰德的脑残粉,施特略夫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无论思特里克兰德怎样羞辱他,他都不生气。斯特里克兰德快病死时,他不顾妻子反对,执意将其接到家中养病。然而,思特里克兰德却恩将仇报,引诱了他的妻子勃朗什,把他晾在一边。这时,施特略夫才悔不当初,然而,一切为时已晚。
即便有夺妻之仇,施特略夫也丝毫不恨特里克兰德。勃朗什死后,他心灰意冷,准备回荷兰老家生活。临走前,他还惦记着斯特里克兰德,想把他带回故乡,养活他一辈子。
面对斯特里克兰德,施特略夫无限包容,像极了活菩萨。但其实,他不但不是菩萨,还是“病人”。他得的病,叫“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有三个特征:一,认为他人永远比自己重要;二,不由自主地迎合和讨好他人;三,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得这种病的人,对别人有求必应,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失去过重要的人或事,成年后,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施特略夫从小由寡母带大的,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讨好别人,能给他带来虚幻的安全感,满足他“被人需要”虚荣心。
施特略夫为什么会脑残式崇拜思特里克兰德?我想了很久,最后找到了答案。表面看,施特略夫和思特里柯兰德天差地别,但其实,他俩是同一类人。斯特里克兰德为了画画,可以抛弃所有,像被魔鬼附身的人。而施特略夫,其实也是“被魔鬼附身的人”。
他出生于荷兰农家,本可以继承祖业,过小富即安的生活。但为了画画,他来到巴黎,走上艺术之路。尽管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但因为资质平平,他的画始终不入流,这让他相当自卑。他夹在艺术和世俗中间,两头都不讨喜,像他的外表一样,滑稽又可悲。
他知道,无论自己多努力,都不可能成为大画家。所以,当他发现斯特里克兰德身上有大画家的潜质时,如获至宝。他无怨无悔地为对方付出,就是想通过帮助对方,来实现自己当大画家的梦想。说到底,他是把斯特里克兰德看做了另一个自己。
他的这种执念,和思特里克兰德要画画的执念,如出一辙。看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对思特里克兰德那么好了。
二、 夫妻博弈中洞见人性至暗时刻
第一次读小说时,只看到施特略夫善良的一面。这次重读时,突然发现,他是个很复杂的人。某些时刻,甚至很阴毒。
第25章,是全书最精彩的内容之一。这一章里,施特略夫人性中的黑暗面暴露无遗。
这一章讲的是,思特里克兰德病得奄奄一息,施特略夫鞍前马后地照顾他,甚至还想把他接回自己家里住。当施特略夫想这个想法告诉勃朗什时,两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理博弈战。
一开始,施特略夫拉起勃朗什的双手,告诉了她这个想法。勃朗什原本一脸幸福,听完他的话,瞬间态度大变,迅速抽回双手,脸涨得通红,态度坚决地说:不可以。
施特略夫说,自己不放心思特里克兰德一个人住旅馆,怕他会死。勃朗什冷漠地回应,“你可以自己去照顾他,他要死,就让他死好了。”
施特略夫强调说,他是个很不错的画家。勃朗什反击,那关我什么事,我讨厌他。接下来,施特略夫几乎是在哀求妻子,“求求你让我接他到咱们家来吧,我会来安排一切事情,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像野狗一样死掉,实在太不人道了。”
随后,勃朗什建议送他去医院,施特略夫却说,医院没有在家养病好。言下之意,勃朗什会好好照顾思特里克兰德的。
听到这里,正在摆餐具的勃朗什双手开始颤抖,暴露了她内心的惶恐。随后,她说:“你想想,如果生病的人是你,他会帮助你一丁点儿吗?”施特略夫回应,“我不需要他照顾,我有你照顾啊。再说,我和他不同,我没有他那么重要。”
最后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勃朗什。她说:“你简直没有一点儿血性,都比不上一条狗,你这是躺在地上任别人踩你。”施特略夫的反应是“笑了笑”。
以前,思特里克兰德屡次嘲笑过他的绘画水平,他不但不怪对方,还承认自己水平确实低。思特里克兰德越侮辱他,他越讨好思特里克兰德,勃朗特实在无法理解丈夫的行为,这也加深了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厌恶。
施略特夫说,他打心眼里崇拜天才,思特里克兰德就是天才,对于他一定要足够包容才行。听到这话,勃朗什都快哭了。她说,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搬进来,自己马上就走。
这时,施略特夫说,“我觉得你不是原来的你了,你不是一向很善良吗?”请注意,这是他第一次用激将法向妻子施压。
勃朗什瞬间情绪崩溃,她说,“你不要再逼我了,我都快被你逼疯了。”说完,痛苦地哭了起来。几分钟后,她终于松口说,“画室属于你的,这个家也是属于你的,你想接他来住,我又能怎么样呢?”语气中,尽是无奈。施略特夫立刻喜笑颜开。
最初,是施特略夫乞求勃朗什,此时,却变成了勃朗什乞求施特略夫。夫妻博弈大战中,妻子败下阵来,眼神里失去了光彩。最后,她叫着丈夫的名字,用哀求的语气说,“我从来没有求过你任何事,我只请求你不要把斯特里克兰德带到咱们家来,谁来咱们家都可以,哪怕是流浪汉小偷醉鬼都可以,但是他不可以。”
特略夫追问,为什么。勃朗什说,自己莫名就害怕他,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只要他住进她家,她家就要有灭顶之灾。施特略夫觉得妻子的想法很荒谬,他满脸惊愕地打量了她一会儿,然后说,没有经过她的完全同意,自己是不会让任何人来家里的。
这时,勃朗什闭目沉思,房间里出奇的安静。突然,施略特夫冷不丁地抛出一段话。正是这段话,暴露了他内心的阴毒。
“你自己也曾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不是也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你很清楚那个时候的帮助对你来说有多么重要,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难道就不愿意向别人伸出援手吗?”
这段话,是他在向勃朗什进行极限施压。话中,隐含着威慑和轻蔑,字字如刀,刀刀见血。听完这些话,勃朗什身体颤抖了一下,久久凝望着施特略夫。而施特略夫呢,根本不敢和她对视,眼睛始终盯着地面。
勃朗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后变成了惨白。她终于妥协了。她说,“让思特里克兰德来吧,我会好好照顾他的。”这时,施特略夫笑着想去抱她,她却躲开了。
这一幕,仅仅几分钟,却看得我心惊肉跳,其恐怖程度,超过了日本恐怖片。丈夫的态度,从最初的商量变为乞求,又从乞求变为哀求,最后变为赤裸裸的威胁。而妻子的态度,从拒绝到建议,又从建议到乞求,最后变为不得不屈从。几分钟后,勃朗什恢复了平静。这场夫妻博弈大战,以丈夫的胜利告终。随后,大幕缓缓拉上。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头野狼。施特略夫在他面前,是温顺的羊。而面对勃朗什的时候,他却变成了狡猾凶悍的狼。为了达到目的,他一次次对妻子进行情感绑架。他最后的那段话,像极了张开血盆大嘴,露出獠牙的狼。妻子呢,就因为有把柄落在丈夫手里,才不得不屈从于丈夫的淫威。
如果施特略夫当初不把思特里克兰德带回家。后来的惨剧就不可能发生。施特略夫自食其果,可怜可恨可叹。施特略夫是个复杂的人,毛姆把他塑造得如此生动,展现出他自身超高的文学才华。
许子东老师说,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有一个分野。那就是,前者会把人物脸谱化的,好人坏人,一眼就能辨别出来。后者没有好人坏人之分,作者深谙人性之复杂,不会简单地用好坏来区分人物。
毛姆说,自己的二流作家。但在我心里,他是超一流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只呈现人性,从不评判人性。
三、 亲密关系里的情感勒索害人害己
施特略夫和勃朗什这对夫妻,经过十几轮激烈交锋,终于达成了一致。
丈夫一边对外人无限包容,一边却对妻子下狠手,在她最痛的地方,狠狠插了一刀。妻子之所以会屈从,是因为,她确实有把柄在丈夫手里。
原来,多年前,她是罗马某贵族家庭的家庭教师。后来,她爱上了那家少爷,还怀上了对方的孩子。临产前,她被贵族一家扫地出门。就在她想一死了之的时候,是施特略夫挺身而出救了她,两人婚后不久,孩子就意外流产了。
他俩之间,没有爱情,只有施恩与受恩。他站在道德高地,她站在道德低谷,每日为他洗衣做饭收拾家,扮演着妻子兼保姆的角色。本来,这样的生活也算幸福,但思特里克兰德的到来,打破这种幸福,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而这一切变化,都源于施特略夫那个愚蠢的决定。他对勃朗什采用的手段,正是情感勒索。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写道:“我们最亲近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最大。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很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上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苏珊总结出四种情感勒索类型。第一种是施暴者。利用威逼利诱的模式威胁对方听话;第二种是自虐者。通过自虐方式逼迫对方就范;第三种是悲情者。通过扮可怜的方式,暗示对方,给对方制造内疚感;第四种是引诱者。先给你甜头,等你上瘾后,再告诉你,不听他的话,就不会再给你甜头。
施特略夫在外面,是“老好人”,而回到家,当妻子不顺从他时,他会抓住妻子的人生污点,用情感勒索的四种方式,给妻子制造恐惧感和罪恶感,逼迫对方就范。
苏珊说:“一次次不起眼的小让步,掩盖了一颗消耗爱意、侵蚀人格、毁灭关系的定时炸弹。情感勒索中,两个人都是输家。”最后,勃朗什死了,施特略夫也心灰意冷地回老家去了。鸡飞蛋打,一地鸡毛,这就是情感勒索的结局。
有人可能好奇,勃朗什一开始很讨厌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后来会爱上他,还爱得要死要活的?
要知道,人总是会对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感兴趣。多数人都不敢活出自我,施特略夫和勃朗什也是。而思特里克兰德最大的魅力,恰恰就是活出自我,他充满野性,毫不在乎外界看法。他身上有一种野性,会吸引不同的人靠近他。
面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屡次侮辱,施特略夫始终不以为然,这让勃朗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思特里克兰德行为嚣张,充满阳刚之气,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吸引力,让勃朗什既怕又爱。其实,勃朗什潜意识里已经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但她不敢承认这个事实。她般阻挠对方来家里养病,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无法抵御对方的魅力。
思特里克兰德搬进她家后,经常盯着她看。她被看得芳心大乱,最后,竟然主动委身于对方。后来,思特里克兰德也说过,勃朗什和他在一起,多少都带着些报复施特略夫的心态。
思特里克兰德为什么总盯着勃朗什看?我觉得,他只是把她当做人体模特在看。而她呢,却误以为是对方喜欢自己。等他画完所有人体像后,就对她没了兴趣。而此时,她已经深深爱上他,无法自拔。
对思特里克兰德来说,爱情只是荷尔蒙催化下的产物,不是必需品。当他意识到,勃朗什也像他的原配妻子一样,想把他牢牢拴在家里时,他感到了窒息,于是果断甩掉了勃朗什。即便对方寻死觅活,他也毫不在乎,很快就把注意力转到了画画上。
施特略夫、勃朗什、思特里克兰德,这三个人之间,颇有“一物降一物”的意味。这三个人的微妙关系,在小说后半部分其他小人物身上,也得以再现。
小说第51章里,出现了一个叫提亚蕾的中年妇女。提亚蕾说,她的第一任丈夫约翰生高大强壮,酗酒成瘾,醉酒后经常把她打得遍体鳞伤。但他死的时候,她痛哭流涕。她的第二任丈夫乔治也高大强壮,他是个老好人,从不醉酒,更没有打过她,但她很瞧不起他。她和很多男人关系暧昧,乔治明明知道,却无动于衷。最后,她忍无可忍,主动与他离了婚。她总结说,“有的男人对待女人的方式,太可怕了。”
显然,乔治是另一个施特略夫,提亚蕾是另一个勃朗什。人性中,天然自带崇拜强者的基因。一般来说,女人都喜欢有阳刚之气的男人,没有哪个女人会喜欢唯唯诺诺、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男人。即便是,那个男人在其他方面再好,也没用。
不得不说,毛姆把两性关系的规律研究透了。所以,他才会借思特里克兰德之口,说出那句名言——女人宁可宽恕那些伤害他们的男人,但永远无法原谅那个为她放弃一切的男人。
四、追梦人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如果把整部小说看做是一支歌,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无疑是主歌,而施特略夫、勃朗什等人的故事,就是副歌。
小说里,几乎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斯特里克兰德的影子。有的人(比如小说里的医生亚伯拉罕),用毕生时间去实现梦想,是另一个“斯特里克兰德”;而绝大多数人(比如施特略夫等),也曾经是“斯特里克兰德”,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纷纷放弃自己的梦想,最终泯于众人。
小说后半部分,讲述了不同的人的故事。这是毛姆在强烈暗示读者:放弃梦想的人,数不胜数,但追求梦想的人,永远前赴后继,生生不息。
在我看来,这正是这部小说最伟大的地方之一。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写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