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内在婴儿”,重塑亲密关系

多年前,一位朋友曾向我倾诉他的伤心事。在家庭里,他明明付出最多,可父母总觉得不够,像在 “勒索” 他。一旦他不满足父母要求,便会遭受无休止的抨击与打压。

他满是困惑地问我:“父母不都爱孩子吗?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对我?我难道不是他们的孩子吗?”

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记得他伤心的眼神。只是那时的我,不知如何回应。如今,随着对心理学和婚姻家庭研究的深入,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首先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会爱孩子、爱家人之前,他们往往更在意维护自身需求。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时,没有丝毫分别心。想吃想喝,都能得到及时回应,他感觉自己与世界(以妈妈为代表)是一体的,仿佛自己就是宇宙主宰,每一个意愿都会被满足。

然而,几个月后,婴儿逐渐长大,他发现现实并非如此。

想翻身却力不从心,想看更多风景得等妈妈来抱,而妈妈并非随叫随到。这时,婴儿意识到自己与妈妈并非一体,曾经的 “宇宙之神” 光环破碎,挫败感随之而来。当妈妈无法理解他的需求时,他会愤怒、大哭,但往往无济于事。

慢慢地,婴儿接受了现实,开始咿呀学语向妈妈表达需求,学着自己翻身、抓取东西。随着沟通能力和行动能力的提升,婴儿发现自己能清晰地向妈妈描述想法,也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达成目标,内心的掌控感逐渐增强,挫败和愤怒情绪也随之减少,就这样,婴儿迈出了成长的步伐。

这不仅是婴儿的心理成长历程,更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缩影。

我们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学会接受现实,在与现实的互动、妥协、争取和博弈中,不断发展自身能力,获得力量感,走向成熟。

那么,这和父母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抛开 “父母” 这一角色,他们同样是在不断成熟发展的个体。在他们内心深处,也住着一个渴望全能的 “小婴儿”,希望自己的指令能得到所有人的服从,这是人类的本能。

在传统孝道文化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的影响下,父母更觉得子女理应符合自己的期望,满足自己的想法。一旦这种期望受挫,比如他们要求孩子往东,孩子却有自己往西的想法,父母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这种感受如同婴儿想喝奶却无人理会时的暴怒。

在婴儿眼中,自己的需求就是妈妈的需求,二者是一体的。如果妈妈不满足自己,那就是 “坏妈妈”,婴儿会因此暴怒。

同样,当子女违背父母意愿,不愿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在父母眼中,这就是不孝的表现。此时的父母,与其说是成熟的家长,不如说是被 “婴儿心态” 附体,迫切渴望获得全能感和掌控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 “婴儿附体” 的时刻。当我做了父母后,深刻体会到了网上所说的“辅导作业吐血而亡”是种什么感受。你都这么用心教了,居然就是教不会。那种全能感受挫的暴怒让你瞬间失去理智,当时锤死他的心都有。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是父母了,而是一个受挫的暴怒婴儿。

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可怜眼神,听不到孩子的心声,满脑子都是“这孩子是不是就故意跟我对着干”,不惩罚他不足消恨!

是的,那个时候,别说爱了,恨都有了。

这种全能感受挫产生的暴怒推广到极致,最受伤的就是孩子。因为孩子总是渴望满足父母的。这有一份原始的依恋。

但是,面对此时的“全能状态”父母。孩子会感到被吞噬,逐渐失去自我表达的声音,压抑自己的需求,甚至磨灭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感。

人天生具有全能感,孩子需要这种全能感去探索世界、构建自我认知。然而,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这种全能感往往得不到允许,进而引发反噬。孩子会在其他关系中寻求补偿,最典型的就是婚姻关系。他会把自己在第一份亲密关系(原生家庭)中受挫的感觉,在第二份亲密关系(婚姻)中,补回来。

你看,很多男人对父母极尽孝道,但是反过来,对自己的妻子则极为苛刻。因为他们在父母面前压抑的情绪,需要在妻子面前释放。我的那位朋友就是如此,他后来选择了一个看似非常懂事听话的妻子,他爱她吗?不知道,但是,“她一定对我忠诚”。在婚姻中,他也表现了极强的控制欲,一如他父母曾经对他那样。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自己的意志。但是代价也很大,就是他变相消减了妻子的意志和活力。他的妻子表面不敢违抗,压抑了好几年,最后也爆发了,两人的婚姻也陷入僵局。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呢?

婴儿能够长大,并非因为放弃全能感,而是学会接受现实,通过与现实互动,将全能感转化为创造力,融入社会。成年人同样如此。

如果在原生家庭中未能获得成长的机会,那就应在婚姻关系中学会做自己,勇敢表达意志。同时,将伴侣视为独立个体,与之真诚互动,学会共处、合作与共赢,让自己的 “内在婴儿” 逐渐成长。

我始终坚信,婚姻是最好的疗愈场。婚姻的深度是其他人际关系无法比拟的,它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满足的部分,完全可以在婚姻中以成年人的姿态进行修补,重塑亲密关系。

解决婚姻冲突和难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看见自己的 “内在婴儿”,并陪伴它成长,成为自己的内在父母。

“好的婚姻,是彼此成就,让双方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与君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