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采用哲人和青年对话的方式,一层层铺展开问题,把阿德勒错综复杂的心理学与实际相结合,通俗地表达出来。它讲的即是哲学也是心理学,书中内容磅礴复杂,一一梳理可能会浪费大家很多时间,所以我就主要选取了几个理论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贯穿全书的,阿德勒的“目的论”众生皆苦,现在很多人都生活在泥沼之中,多有迷茫无助之感。可阿德勒却说:“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初次看到这句话时,我和青年一样生气,既然世界如此简单,人为什么还会不幸呢?对于这个问题,哲人和青年进行了一夜的关于原因论与目的论的辩论最后,哲人用目的论成功的说服了我你觉得世界艰辛,但你看到的并非“世界”本身。如果你觉得世界复杂,完全是因为你把世界看得复杂了。我们不是住在客观世界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如果你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你可以通过改变自身让世界恢复其简单的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是怎样的人。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段抽象的话吧。我们知道井水都是稳定在18°C的,但是夏天时候,我们觉得井水清凉,冬天的时候觉得井水温热。井水温度并没变,变得只是我们看问题的感觉。那究竟怎么看问题呢?阿德勒给我们提出了“目的论”。与之相对应的是弗洛伊德等人的原因论。原因论认为我们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我们现在的不幸,都能在过去找到原因。
比如,一个内向自卑的人,或许是生于一个强势的原生家庭。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导致他现在无法对世界敞开胸怀。原因论是冰冷的,它告诉你你为什么成为现在的自己,却没有告诉你如何解决。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但是阿德勒明确否认心理创伤,发展出自己独到的“目的论“。所谓的目的论,就是我们会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出相对应的心理情绪。比如说,一个宅男天天宅在家里,恐惧和人接触,也不想去工作。如果从原因论的角度,你恐怕就是要去追寻他的成长环境。但是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宅男是为了“不想出门”这个目的才把自己变成内向和恐惧之人。就像苏格拉底所说:“没有一个人想作恶。”每一个恶人在作恶的时候,并不是想去做恶人,完全是因为作恶这件事能给他带来好处。所以,没有人想要愤怒、恐惧、悲伤、消沉,如果他们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一定是这些负面情绪能够带给来某种“善”。
再回到宅男的例子:宅男的目的是“不想出门”,出门之后需要面对困难、面对人际关系,需要努力。想到这他就害怕,还不如就变成一个内向无用的宅男,这样就能顺利成章地待在自己习惯的地方。你瞧,当一个无用的宅男是有诸多好处的。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目的论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它把责任拉回了当事人身上。我们现在的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要归咎于别人或家庭身上。只要我们愿意改,人生就可以改变。由此可见,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我们自己选择如何生活。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目前的状态。第一步就是接纳自己现在的状态。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不管我们现在是什么处境,不要去想着去更换,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地更新。其次,你要有勇气去改变自己的状态我们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因为缺乏改变的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人之所以觉得无法改变,就是因为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因此,我们要有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有一位年轻朋友,虽然梦想成为一名小说家,却总是写不出作品。他说因为工作太忙,写小说的时间有限,所以才写不出作品,也从未参加过任何比赛。但真是如此么?实际上,他是想通过不参赛这种方式保留出一种“如果参赛的话,我也可以”的可能性。既不愿意出去被人评价,更不愿意去面对因作品拙劣而落选的事实。他只想活在“只要有时间,我也可以。只要有环境,我也能写。”之类的可能性中。或许再过5年或10年,他又开始用已经不再年轻或有了家庭之类的借口。倘若应征落选也应该去做,那样的话也许能够有所成长。就算梦想破灭了,起码也知道了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可以放下执念去追求新的幸福。而不是不断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想要做小说家的他,自己把人生变得复杂而难以获得幸福。他用原因论来掩饰他不想努力的目的。如果我们放弃原因论,把自己从过去的束缚里解放出来,有积极的目的和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勇气,人真的可以改变,世界也可以很简单。
第二个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讨论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卑居然也可以是个中性词,和不同的词组合也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先说自卑感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例如,越是有远大志向的厨师也许就越会产生“还很不熟练”或者“必须做出更好的料理”之类的自卑感。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简单的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于是就用自卑情结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不愿努力改变的状态。
如果说自卑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那么自卑情结便是自我麻痹的方式。为了达到“不努力付出”的目的,而给自己找的借口。以前我们裹足不前,可以怪父母怨社会,而阿德勒却完全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却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正如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