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不是成长的障碍,而是成长的密码

学英语的人都有或者有过这样的“幻想”:看美剧,然后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文。

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如愿。

往往是美剧看了上百集,口语还是停留在刚开始的那几句。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看影视剧真的对英语学习没有帮助吗?

最近在小红书上看到超女中的“语言学霸”尚雯婕介绍自己学法语的心得,简单说就是:从网上下载20分钟一段的新闻,花几天时间把单词听写出来,然后花3天时间把文章背出来,直到最后和主持人的语速一样快。

把这样的练习做10篇以上,基本就能精通这门外语了。

同样是看视频,为啥你看完了全套《Friend》、《Sex and City》、《Big Bang》还是不能用英语交流,别人才练习10几篇短视频就能精通一门新语言。


大多数人看美剧,耳朵听的是英语原声,但是眼睛却盯着中文字幕,脑子跟着剧情跌宕起伏。

刚开始还能听到几句觉得以后用得上得到的口语,用不了几分钟,早就把学习目的抛到九霄云外,一句英文都没停留在脑子里。

而尚雯婕学法语的方法,却彻底颠覆了这种“舒适学习”,不但不轻松,更是堪称“自虐”:相当于做了200分钟的精听+口述+背诵+理解。

这个量几乎是英专学生大学四年1/3的磁带时间了,更何况她还背了下来......


为什么她的方法那么有用?

这种学习法背后的科学原理,正是加州大学比约克夫妇提出的“必要难度”理论:

只有让学习过程充满适当的困难,才能真正激活大脑的学习机制。

这里说的“适当困难”,换一句好理解的话,就是“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难度。

如果难度太大,总是实现不了,就会让我们信心受挫,时间长了就无法坚持。

例如说,一个钢琴初学者上来就练习巴赫的《小步舞曲》,弹到手指头打架,错漏百出,结果就是一想到连弹琴就心里发怵,自然就失去学习的愿望。

而如果难度太小呢,又无法激发我们学习的欲望,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例如我们学习瑜伽,每次总是做一些简单,拉伸没有难度,肌肉没有感受酸痛,自然也就难以获得进步,还因为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而失去学习热情。

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用“难易匹配”来说明这一理论。

他提到只有任务难易度匹配的情况下,成长才会发生,

换句话说,当我们想要获得进步和成长,就必须让自己处于自己的拉伸区,也就是在舒适区和困难区的中间地方,在这个地方学习才能够保证有收获。


从个人成长和职场发展的角度,我们都要用好这个理论。

例如说,阅读

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比自己一直阅读的水平略难10%-20%的书籍最为理想。

不要只读能轻松理解的内容,也不要挑战过于晦涩的著作。

定期跨出舒适区,比如小说爱好者尝试读科普著作,经常读二手知识干货书籍的,可以尝试学术性比较强的书籍。

这样的阅读能持续拓展认知边界,比泛读十本简单书籍收获更大。


例如说,写作

写作进步的关键在于持续挑战更复杂的表达。

可以从增加文章深度开始:比如在记叙文中加入分析,在议论文中融入数据支持。

要让自己保持在“写起来有点吃力但不至于崩溃”的状态。

完成后主动寻求反馈,特别关注那些被他人指出不理解的地方,这些正是需要突破的表达盲区。


例如说,职场

很多职场人之所以工作多年没有晋升,就是因为他们年复一年的重复自己熟练到闭着眼睛就可以做的工作。

而想要在职场发展,特别需要我们主动创造“85%熟悉+15%新挑战”的任务组合。

新的挑战可以丰富技能,增长专业知识,扩大全局观,让我们从执行能力到管理水平都可以获得提升。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成长只发生在舒适区之外,但不必远到恐慌区。”

正是那些让人感到轻微不适的任务,正是改写我们能力上限的最佳机会。

所以不管是要在那个领域成长,重要的一点是不畏困难,甚至是刻意给自己找难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