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学勇气》有感
王永茹
初识《教学勇气》,第一个感觉是畏惧。又要开始读书了,我读的下去吗?这是一篇译制书,会不会很难理解?长久的快速浏览电子版的书籍,早已忘了当初阅读纸质版的快乐,触摸着带有墨香的纸张,看着流传了整个历史的文字,那种感觉无以言语。翻开每一页,仿佛有无数的思想跃然纸上。触碰,带来了感动。
看着关于这本书的赞誉,我又有了第二个感觉——好奇。它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赞誉?它的优点都有什么?最重要的是它都讲了什么?如果单纯以名字入手,我以为它在教我们勇气,我单纯的以为勇气无非是胆怯了被推一把。但是加上教学,难不成是教学要有勇气,是给新老师的建议?怀着好奇,我开始了阅读。
大致翻完了这本书,只能说个人原因,当不涉及例子的话,我的阅读是比较慢的,毕竟在于书面化以及概念性的知识太多,有的能一带而过,有的细究也不太明白,干脆挑着看。其实它是有让我们再三体味的价值的。虽然从头到尾,涉及到的大量例子,生活中也能碰到,又或者它的知识,我们以前就听说过,可能出处也不是这本书,或者不是同一个例子,只是道理类似。但总归,千篇一律。那我们有什么必要要读这本书?带着这个疑问,我又细读了一遍,有了我第三个感觉。
也许我们当老师的初衷不只是源于内心,但最开始都会想打造一个完美的班级,它有着一个万能的班长,上能辅助老师,下能领导同学;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学习委员,完美解决所有难题,总能在你提问的时候给出最佳答案.......,还有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有着相同的基础,成绩非常平均,个个都是学霸。当然,也就是想想罢了。毕竟幻想或想象总是与现实不符。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学生,这是学生的差异性;各个学科的侧重点不同,讲解的方法以及要点不同造就学科的多样性;老师性格各异,讲解的方法不同,又同样形成多样性。众多的多样或者差异导致班级的多样性。你的方法我不能完全复制,我的理论你也实现不了,那咱们为什么要合在一起?所以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是——剖析教学,回归初心。
老师的初心无非是教学,然而体制的条条框框,各种原因束缚着老师,老师的侧重点或许在别人眼里就有了偏差。我们为什么认为老师丢失了心灵?其实不是丢失,只是逃避。我就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就行,学生的成绩是他们自己的,以后有没有出息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我就上好课就行,其余与我无关,爱听不听。人不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被自己的“假象”裹着,这无异于“国王的新衣”罢了。当初加入工作室的初衷,无非也是在好奇的怂恿下迎来的对自己的挑战。每次读书分享会,听到最多的小伙伴的话,几乎都是学会了勇气,其实勇气真的很简单,第一次发言、第一次举手、第一次提出问题,这不都是在挑战吗?但有时候我们经常一边在羡慕别人的勇敢,一边迟迟没有行动,总差临门一脚,内心在跃跃欲试,手却很冷静的一动不动。打破固有的圈子,勇敢迈出第一脚,其实也就这么一回事!
最后,用书里边的一句话收尾。
好的教学不能降低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毕竟,教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