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当我们经常被教育“吸烟有害健康”时,我们看到身边的烟草公司并不会因此而倒闭,他们经常会对这样的结论辩称说,得到这个结论的证据是不确凿、不可靠的。
当我们看到过度饮酒会伤害孕妇健康的新闻时,酒业的商家们也声称没有决定性的证据表明这个结论是对的。
亦或是当我们提到经常打游戏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时,“任天堂”爱好者网站也坚持认为,这种说法不是绝对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很困惑,面对生活中的很多种说法,我们到底该如何辨别到底是对还是错呢?针对一个问题有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看法,我们如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法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肖尔在他的这本《实锤》中,通过对法律、科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探索,分析了生活中我们常说的证据的本质。
当我们读完这本书,我们便会明白,证据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的存在,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有的时候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去评估他人陈述内容的可信性,同时也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偏见,不要忽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内容。
01 较弱的证据也是足够好了
前面所说的场景,大伙都不陌生,毕竟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场景,简直太熟悉了。
就好像我们听说,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过多地玩那些比较暴力的游戏,因为这样会加重或者诱发孩子性格中的暴力因子。
作为一名家长,当听到这样的说法时,他们会紧张,同时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会限制孩子对手机或者游戏机的接触,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减少孩子接触此类游戏的可能性。
对于上面的陈述,家长们不管是否已经证实了它的正确性,站在照顾孩子的角度,他们一定会认为这是真的。之后,为了论证自己的看法的正确性,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多方求证,找寻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个陈述的正确性。
这便是这本书中所说的,西欧的工业民主国家使用的预防原则。这个原则的基本思想是:当有证据表明某种物质或做法可能对环境或人们的健康造成风险时,只要这种可能性是合理的(即便远非确定),该做法或物质就不应该被允许。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当一个人患了重感冒,同一个工作单位的人会害怕被传染而提倡这个人多请假两天等等。
而对于游戏公司而言,他们则是会站出来说,上面的这个说法没有绝对的证据。因此,建议民众们不要草率地下决定或者改变看法。他们并不会轻易认同上述的看法,此时的认同,则会严重影响他们公司的业绩。他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找到新的反证据,把舆论的风向标再次拉回自己的身边。
对于双方而言,孰对孰错,他们都没有太多的坚持,他们想要的就是有更多的证据支持他们的看法。如此就好。
从对青少年的发展来看,我们都是支持家长的做法的。我们会抱着哪怕这个说法很片面,但是我们也要让这个片面的说法更全面的念头,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游戏,特别是那些会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游戏。
所以,哪怕证据在此时的力量是弱小的,那也是好的。
02 统计学是否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呢
说起证据,我们也很好奇,什么样的结果可以成为证据中的一环呢?打个比方,一批疫苗上市之前,肯定会招募一批志愿者进行试验的。假如这次招募的3000名试验者试验之后,发现即将上市的疫苗对他们的病症是有效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说,这批疫苗是有用的呢?
今天的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都知道,并不是。就好像一批灯泡投产之前,都是要经过检验的。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生产的这一批灯泡都进行检验一次,所以,一般来说都是用抽样检查的方式。
有一个顾客刚好买了新上市的灯泡,回去刚接上就坏了。原本这批灯泡的合格率是100%,现如今却有了例外。那么,因为这个例外,我们是否就可以判定商家缺乏诚信呢?
所以,前面提到的疫苗,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没法因为其中的个例而判定跟原来相反的结果是对的。
这也是统计学没法成为100%证据的理由。
毕竟放在法律面前,类似的判断更加严肃,更不是随意为之。
统计学可以成为一种证据,但不是绝对的百分百证据。很多证据的呈现,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场景的。
03 演绎推理是理性思考的核心
统计学要想运用到证据的推理过程中,是需要理性地思考的。
举个例子,当我们听到马蹄的声音时,我们可能会因为曾经听过这个经历而判定远处走来的是马。然而有人却说,远处走来的一定是斑马。根据声音就判定马的种类,这样的推理合适吗?
当有人问道,你为何如此确定就是斑马呢?
被问的人或许会说,因为自己曾经听过斑马走路的声音,就是这样子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听过斑马走路的声音的。因此,大部分人还是会听声,然后判定是马。
可见,推理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人类身上的理性,而不是一味地凭着个人的武断下了某个结论。
这世间的所有事情,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或许存在偏颇,可是人类之间也是达成共识的。这些共识的来源其实是我们的演绎推理。正是人类学会了演绎推理,这才有了理性的思考,而不是依靠感性的认知来决定对错。
因此,当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中提到的事情,是否是符合现实情况的,亦或是经得起推敲的。如果是,那就是实锤了,我们便可以相信了。反之,那就需要多方去求证,确定真伪之后才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