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4
啃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过程中,虽然不时有畏难情绪,但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或深邃或浅易的文字,总能让人的心灵沉静下来,感悟大师智慧。下面我就阅读书中《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和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的内容,谈一谈自己收获。
一、《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编排有精读与略读之分,旨在让教师通过精读课文的教学教方法,学方法,并指导学生将精读课上的所学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去,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何为略读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便是略读。
2.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时,提出了下列论断: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精读与略读两者存在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精读课上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熟练掌握并在略读中运用,再加上老师的适当指导才能够达到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一目标。
学生从精读到略读,好似小孩子学走路,开始由大人扶着,渐渐的大人放手了,只在旁边护着,帮他规定方向,防他跌跤。大人在旁边护着时,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用心,其目的是孩子能够自由走路。教师在精读的时候,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从整体上看,精读是略读的基础,是其学习的典范,略读是对精读掌握技巧的熟练应用。只有略得其所,精得十足,并且将精略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3.指导略读的方法
①提高师生对“略读”的观念和认识
略读不是“粗略的”、“忽略的”阅读。叶圣陶先生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②注意略读教材的选择与控制
略读须全班学生用同一的教材;选取适合于学段学生略读的教材;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篇幅不宜太长;接下来就是保证每天的略读时间充足,寒暑假是最适当的黄金阅读时间,督促孩子阅读,坚持有始有终,以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
③明确教师的指导内容
略读过程是在课外自主进行的,教师要做的是阅读前的选材和方法提示,阅读后组织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略读课文是作为精读课文的补充和拓展而出现的,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整体安排与选择上是和教材的整个单元、以致整本教材的教学思想是一致的,它的目的就在于作为精读课文中学生将所习得知识加以运用的一个训练场,让学生在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中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来充分实践运用,以达到熟练化的地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④指导略读的内容
一是版本指导。帮助学生精选校勘最精审的本子很重要,这方面的指导,宜运用校勘家、目录家的知识,而以国文教学的观点来范围它。
二是序目指导。读书先读序文是一种好习惯,有三种序文特别有价值:渗透作者编辑例言的序文、导言性质的序文、编订者或作者师友所作的序文;引导学生养成读目录的习惯也很重要。从目录能看出纲要和逻辑,也可以判定本书是只能逐步按章节阅读还是依据需要跳读。
三是参考书籍指导。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的工具书。参考书籍的选择须顾到学生的能力,须顾到图书室的设备,指定的参考书籍,可以进一步给阅读提示,帮学生搭梯子,提高兴趣。总之,参考书籍的阅读,贵精不贵多。
四是阅读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略读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他按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分别详细地阐述了其阅读的着重点和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知识型书籍以吸收知识为主,注重思考与逻辑判断。小说和剧本不要只关注故事情节,也要看到背后作者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批判,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是精魂。诗集可以按时间线索关注意境和风格的转换,也可以按主题观察立意和抒发方式。阅读古文,必须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与所怀的抱负。
五是问题指导。善于读书的人,必定是善于提问。鼓励学生自己提问,依据序目、注释、评论及其他参考书并结合思考回答。学生按教师指导来阅读,要做笔记或读书报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略读的意义和重要性不亚于精读,明晰了指导学生略读的方法,以及如何指导学生略读的内容。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要让理论指导实践,根据课堂学情,以“精”促“略”,合理设计教学;敢于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力军,巩固精读技巧,合理迁移运用,让自主阅读成为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
1.阅读能力的问题
罗根泽先生的文章《抢救国文》中,论到国文该从中学阶段抢救。该文中,提到的现象是中学生看不懂题目。叶圣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是阅读能力的问题,尤其是阅读文言的能力不达标的问题。叶老指出“无奈不够标准也就看不懂文言乃至所谓古书,这就闭塞了一条获得经验处理生活的重要途径,是无论如何要不得的,必须把他改变过来才成。”
2.题目
叶圣陶先生肯定了罗根泽先生“要是一定要救的话,我看还是先把那些出题目的先生们救一救的好。”这一观点,提出了当前的语文写作现状是:先定下一个题目,然后去找寻要说的材料。练习者一篇一篇地写作那并无写作动机的文章,只是为应付考试,实在让人心痛。其实,写作主题和素材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训练写一封信,写一份报告书,写一篇论文,写一篇小说等更为实用,为练习者终身受用,这类文章的写作正该着意的练习。
先生针对此种现象,建议采取的办法是:要弥补缺陷,全靠出题目的人能够设身处地,就练习者与应试者着想。倘若出题目的人如能揣度练习者与应试者在某一范围内应该有话可说,说出来也并不勉强,就从这个范围内出个题目,那么,练习者与应试者执笔作文,就同自己本来要说话没有什么两样。
3.阅读材料与方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了学校里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和方法适合于学生。国文教材有示范与供给材料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思想似应多负一点责任。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古书具有文化价值,让学生读些古书,了解“固有文化”,实在不是没有道理。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体会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理念,还可以了解到关于写作读后感训练方面的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按照先生所述方法,刻意练习,相信国文终会有所提升。
阅读叶圣陶先生的这本语文教育论集,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风,以及他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阅读中,总会被先生的洞见所打动,思考文章中提到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对如今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继续研读先生文集,汲取智慧,感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