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换算的题目是小学数学中很常见的重要题型,无论大小考试,都能看到这类题目的身影。但不管是从平时的作业,还是试卷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都很不理想。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单位换算的题目,其思维过程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式的。如果你问他,单位换算该怎么做,他能很熟练地告诉你:大单位变小单位乘进率,小单位变大单位除以进率。然后你让他说单位间的进率,他也会按照顺序把进率背上一遍,而且背得几乎也都是对的。
然而当他遇到题目时,他的思路可就成了乱做一团的麻绳:有的分不清什么是大单位,什么是小单位,该乘进率的用了除法,该除以进率了,又用了乘法;有的学生虽然分清楚了用什么方法计算,可又把进率搞混,面积单位乘1000,米和厘米进率写成10……还有一部分学生,总在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上卡壳,无论你怎么讲,他还是会写出这样的答案(见图1)
图1
于是,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学生的得分率却迟迟难以提高,碰到填空题还好说,无非就是扣1至2分。可一遇到解决问题类的题目时,一个单位换算就可能牵动着一道大题的得分。所以,这部分知识可以说是“小题不小”,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说就会,一做就错,一点就明,再做照错”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学生、家长,包括我们教师自己,总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不细心。可一次又一次的出错,又岂是一个“不细心”了得?以平时的教学经验来看,你可千万别相信学生下次一定会认真,细心,也许下次他注意这个题目了,可偏偏又会在另一个换算上出错!其实在我看来,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不认真仅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还是碎片化的零散知识,没有从整体上建构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当然,这也与我们教师备课不具体,不充分,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有关。
回顾这部分内容,以往的教学多是以知识、技能的训练为主,却缺乏对知识本质,知识获得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就出现了在课堂上组织、启发、引导不到位,从而造成学生对上述内容缺乏必要的总结、体会和感悟,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事倍功半。
本学期,由于外出培训,“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节新授课我没有上。于是,在练习课上,我按照自己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以“建立知识联系,促进理解掌握”作了一些尝试,以期帮学生打通“会说”和“会做”之间的壁垒,使学生真正从“听懂了”走向“学会了”,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会学”。
一、复习巩固
出示:1分米 =( )厘米
1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1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学生口答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师:这三个题目都是大单位变小单位,需要乘进率,只是单位间的进率不同。那么这三个单位换算,分别是什么单位间的换算呢?
生:第一个是长度单位,第二个是面积单位,第三个是体积单位。
师:哦!那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有多长吗?
学生比划。
师:非常好!(边比划边说)1分米有这么(长),你能把1分米画出来吗?
指名到黑板上画。(见图2)
师:只能这样画吗?
生:还可以竖着画。
生:斜着画也行。
图2
师:观察画出的这几段1分米,不管怎么画,画出来的都是一条(线段)。
那1平方分米有多大呢?你会比划吗?
学生比划。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哦!那你的意思就是在比划的时候不能只这样(手从左到右比划一下),只考虑它有多长,还得考虑它的(宽)。边说边用手从上往下再比划一下。我们再来完整地比划一下,(从左到右)这么长,(从上到下)这么宽的一个正方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
师:比较一下,面积与长度有什么不同?
生:长度就是一条线段有多长,面积是一个平面的大小。
生:长度只考虑一个方向,面积不仅要从左往右看有多长,还得从上往下看有多长。
师:说得太棒了!这就说明,要知道一个平面的大小,至少得知道几个数据?
生:两个,一个长,一个宽。
师:最后请你来比划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
生比划。
生:1立方分米的大小,不仅要比划出长和宽,还得比划出高。
师带着学生重新再比划一次:(从左到右)这么长,(从前往后)这么宽。现在是1立方分米吗?
生:不是,只是1平方分米。
师:接着该怎么办呀?
生(从下往上)这么高。
师:我们比划出的其实就是1立方分米的(长,宽,高)。怎样描述1立方分米的大小?
生: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长方体,大小就是1立方分米。
生: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二、知识梳理,沟通联系。
师:你能结合刚才比划的体验,解释一下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道理吗?
生:1分米=10厘米,10乘10=100。
师:为什么要用10×10计算呢?
生:(比划着说)1平方分米有这么长,还得有这么宽,每条边长都是10厘米,所以用10×10就是100平方厘米了!
师板书10×10=100
师:你的脑海里有这样一副图(见图3)对吗?
图3
生点头。
师:想着这样的图形,就可以直观理解10×10的意义了,它得出的就是棱长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也就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借助这样的图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面积公式的意义,这就是几何直观的作用!
那接下来谁愿意来解释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道理呢?
生:(比划)1立方分米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要看它的长,宽,高这三条边的长度,用10×10×10=1000,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师板书:10×10×10=1000。
师:哦!你发现了没有,这其实就是在求正方体的(体积)。原来单位进率的问题也可以变成求体积的问题。这就是思考的力量。按照这种思路推算下去的画,我们还可以推算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以及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现在请你比较这三组单位进率的题目,你觉得长度、面积、体积这三种单位的进率,哪个最重要?为什么?
生:长度单位,因为用他可以推算出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比如这个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就是把分米和厘米的进率10乘了两次。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就是把长度单位的进率连续乘3次。
师:是呀,只要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就能算出对应的面积或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见,从知识的联系入手,就可以发现理解和掌握新知,学会思考真的太重要了。
生:老师,我发现长度单位的进率只有一个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因为将长度单位的进率乘了2次,就有两个0,体积单位的进率,有3个0。
师:哦,你思考的角度很特别。不过,这个发现仅限于两个什么样的单位呢?
生:应该是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师:是呀,如果两个单位是不相邻的话,比如1平方米=()平方厘米,还能这样说吗?你会推算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
生: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1平方米就是100×100=10000平方厘米。
生:1立方米就是1000000立方厘米,用100×100×100。
生:只要知道了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几,那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等于长度单位的间进率的平方,体积单位的进率就等于长度单位间进率的立方。
师: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如果再加上一个词--对应,表达就更完整,更准确了!谁能把刚才的发现再说一遍?
生: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等于相对应的长度单位的间进率的平方,两个体积单位的间进率就等于相对应的长度单位间进率的立方。
师:看,我们根据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借助于数学方法的分析和思考,不仅推算出了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从中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后再遇到单位换算的题目时,如果忘记了单位间的进率,我们就可以从他们的联系入手,慢慢推算出进率!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从知识间的联系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
1.出示:3.07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生:把3.07分成3和0.07,0.07×100等于70平方分米。
师:他说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你听出来了吗?(分),对呀,前面只有一个单位,后面却有两个单位,所以我们要把3.07平方米一分为二成为是3平方米和0.07平方米,然后再把0.07平方米乘进率100得到70平方分米。(板书,见图4)
图4
巩固练习:5.6立方分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并口述方法。
2.出示8平方米80平方分米=()平方米
生:刚才是一分为二,这个是二分为一。
师:两个变成一个,怎么还是分呀?怎么说最合适?(合),对,咱们可以给这个类型起名叫合二为一。该怎么合呢?
生:8平方米不用变,80平方分米变成平方米是小单位变大单位,要除以进率,用80÷100=0.8平方米,再和8平方米合起来就是8.8平方米。
反馈练习:
10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立方厘米
5平方米60平方厘米=( )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并口述思路。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让学习与思考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学生都认得,也基本上都能按顺序背出它们之间进率。但你如果单独拎出来一组单位进率让学生来填,他们就该卡壳了;如果你问学生:分米和平方分米、立分米有什么不同呢?大多数学生只会告诉你:分米是长度单位,平方分米是面积单位、立方分米是体积单位,它们表示的意义不同。其实,他们也很难说清楚,这三者在意义上究竟有什么不同。
因此在课始,我让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使学生在比划的过程中,重新回顾了长度、面积、体积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长度只考虑一个方向,面积则要考虑两个方向,而体积是考虑三个方向的。这样,借助比划操作,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三者在本质上的不同,也向学生渗透了一维,二维,三维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一维量长度,二维算面积,三维算体积,为接下来沟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联系做好了铺垫。
在接下来推算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时,让学生结合着刚才比划的体验,解释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道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面积模型图,借助于几何直观,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面积公式的意义,并引发学生据此来推算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而使学生发现体积单位的进率问题原来可以转化为求体积的问题,适时渗透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感受到了几何直观的作用。然后通过进一步地引导,使学生发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原来是有联系的,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的进率是基础。
在这里,我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知识,让他们知道单位间的进率,而是还原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真正体现了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课堂上,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用具体的数学知识载体,引导学生经历体验了“动作感知—解释验证—整体构建”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和知识间的联系,感悟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数学经验;学生不仅学得充实、扎实,能力素养和情感态度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