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刘涛,笔名:南雁北望。古文爱好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平原地方文化传播者、
原创不易,文者自负
平原(恩县)历史文化《兰台别记》(十三)
明末恩县“十三县令”之十三----知县:张 贺;教谕:刘鹏祥;训导:王立宾
这是明末恩县知县最后一位,也特别把最后一届知县张贺、教谕刘鹏祥以及训导王立宾都列出来(因县丞、主簿、典史在崇祯时期都缺失),看看在大明朝灭亡之际,这些基础士子们的去向,是“保持名节”还是“随波逐流”?也就是民间“风向标”。
明末之灭亡,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在崇祯执政十七年间,北方天灾不断,旱灾几乎年年不断,蝗虫也是不期而遇,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说就,明末处于周期性“小冰川”寒冷期,降水减少,农作物年年歉收。而此时东北满清兴起,满洲女真处于奴隶社会晚期,还是游猎为主,所以气候对他们影响较小。他们可以不计成本去掠夺,把掠夺社会物质占为己有,人口也是掠夺对象,掠夺回来当奴隶使用,反而为自己服务,还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那个时代在全球任何大帝国崛起的必经之路,大陆帝国如: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海上崛起日不落帝国如:葡萄牙帝国、西班牙帝国、荷兰帝国、大英帝国以及美利坚合众国,无一例外都与“奴隶制”或“奴隶贸易”而对内崛起,对外掠夺社会资源,虽然整个过程很血腥、残暴,无人性。但这是完成国家机器运转陈本最低的方式。满清帝国崛起也是这样,如明代“关东铁骑”不断有银子养着,断供就闹事。而后金满清军队是分“旗”,战时为兵,平时为民。战争掠夺物质就是奖励,还得承担义务,大批奴隶连这待遇都没有,只有在战争表现好了,才能脱离“奴”籍,但归属原主人家姓氏标准世代改不了,旗人口称“奴才”。这样对比明朝军队效率就处于劣势了。
明末官场黑暗、腐败,士绅阶层占用大量土地,但不用交税。而百姓不断承受增加的赋税。遇上天灾,更是饥殍遍野。尸体不能及时掩埋,就会爆发大瘟疫,使得社会人口流失死亡更加严重。这些又反过来影响政府赋税,没有赋税,前线士兵就没有“军饷”,士兵士气低落,也有在战斗中失去优势。总之,大明灭亡的社会根源,即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经济问题,走入一个“死循环”。
陕西农民暴动,又给大明灭亡从内部瓦解添一把火,闯王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只是一个煽动性口号,只能流动作战,没有后方基地。经济上也到各地“掠夺”,先是府库、再就是士绅大户。没有稳定财政税收,注定“大顺政权”不能长远。既当“仁义之师”迎合百姓,又得去抢夺“军粮”,保障吃饭,天下哪有这样好事。农民起义军只要进了城,时间不久,就出乱子,如李自成进北京、张献忠进成都府,靠着“掠夺”别人能起家,但不能“坐天下”。农民军曾经在京畿之地大肆掠夺民财,无数的黎民百姓惨遭屠戮,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一步步的激化着百姓心中的怒火。
清王朝入关后立即改变“掠夺”政策,才有满汉两套政策,如大辽国“南北院”制度,分别管理。清在中原还有用汉制,保障农业粮食赋税,在北方草原继续“掠夺”牛羊,分封蒙古王爷,灭掉葛尔丹统一蒙古草原,一百内灭掉准格尔草原帝国,完成中华一统。
在崇祯十七年春天,国内同时出现三个“政权”:大明政治、后金政权、大顺政权,并且你方唱罢我登场。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而亡,“君王死社稷”,大明政权灭亡。
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后,遣大将郭升率万人南下进入山东境内。再进攻江淮地区时,他们遭到了明朝漕运总督,江扬巡抚路振飞等人的完全抵抗而止步。四月山海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退回北京城,同年四月十九,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后撤离北京,推向山西,在大顺军撤退途中,清军先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两挫农民军,接着向山西进攻,不久全晋落入清军之手。同时,河北、山东大部分战略地区也被清军占领。
五月初,清军进入北京后,全国军事形势已呈现四分五裂的局面。清方控制着辽东、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大顺政权管辖着整个西北和陕西、河南、湖广的部分地区(第二年五月,李自成退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时,遭当地地主武装袭击而亡,大顺政权灭亡)。南明则统治着江淮以南的整个南部中国。其实山东特殊地理位置,是当时三股势力交汇点,反复交织易手,并不是那家独占。
同年十月,肃亲王豪格率领的一部清军彻底已占领河南、山东一些地方县城,实现“鼎革之变”,进入清顺治元年(即1644)时代。多数地方官员这是才认清“时局不可逆转”,农民军的“贼匪”乱国,而满清则是来“灭国”,饱读诗书的文人大夫以 “大明遗民存风骨,不与蛮夷共朝堂”,选择退隐告老还乡的策略,保持名节。
恩县知县、教谕、训导,三人也用实际行动证明这点,“保持名节”
张 贺,山西沁水人,天启七年(即1627)举人,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任明代恩县最后一任知县,在1644年明清完成“鼎革之变”的政权交接后,张贺归山西沁水种田而不仕。
刘鹏祥,字中義,山东安丘人,崇祯十年(即1637)贡生,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任明朝恩县最后一任教谕,在1644年明清完成“鼎革之变”的政权交接前,刘鹏祥回安丘退隐而不仕。
王立宾,山西岢岚县贡生,崇祯十五年(即1640)任明朝恩县最后一任训导。宣统版《恩县志》记载是明代恩县最后一任训导,也是回家,不再入仕。
这就是当时读书人“名节”,虽不是“国难见忠臣”,但儒学士子的“名节”还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