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的宋玉第一次见到屈原时,破衣烂衫风尘仆仆,似乎用尽了最后的气力躬身下拜,便再也无法起身……
名满天下的三闾大夫家门口每天都挤着一群人,而这群人又分成两拨,一拨是衣冠楚楚携着重礼以期拜师的世家子弟,另一拨是蓬头垢面的乞丐。这两拨人总是隔着相当的距离,乞丐们或蹲或靠在大门边的墙根下,只要婢女一出来就围上去等着分发黍饼麦饭,偶尔还会有梨子酸梅之类的水果。子弟们则恭恭敬敬立于门前十余码的地方,逢婢女出来施舍必作揖行礼。
直到那天宋玉出现,引起了两拨人不小的骚动。一个细瘦身影拄着杖,步履艰难地走近,头发乱蓬蓬,无疑是个乞丐,也像少年也像老人。他以朝圣者的姿态走到了屈原门前,两拨人同时感受到破衣乱发下的那股俊逸之气。乞丐们觉得他分明不属于乞丐,世家子弟又怎么看他都不是同类人。他就那么静静站着,离两拨人都分开一些距离。女婢开门布施,看到宋玉吃了一惊,遂拿黍饼给他。宋玉没有动,乱发下苍白的脸露出虚弱的微笑,女婢一阵眩晕,见了鬼似得跑进门去。
片刻之后,一位身着宽大绛红色深衣的瘦高男子从门中出来,众世家子弟即刻下拜,同时齐呼“三闾大夫!”。宋玉依然像棵枯树般站着,视线向下不敢直视这位天神般的男子。
“你是来找我的?”
鸦雀无声,宋玉浑身僵硬喉头发紧。
“你要可口的食物和崭新的衣裳吗?”
宋玉垂头看着脚尖不动。
“你有问题问我?”
依然一阵寂静后,屈原拂袖转身。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屈原《天问》)
屈原触电般停住,转身看着这个褴褛的少年,少年依然低着头,肩膀微微颤抖。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屈原《天问》)您,找到答案了吗?”
少年声音干涩却透着一股韧劲,大颗的泪珠从脸颊滑落。屈原眼睛中升起怜惜:“你叫什么?你走了很远的路吧,家人呢?”
“我是鄢城东郊夏陵村人宋玉,村子发了疫病,整个都……家人……都死了。”
屈原长叹一声:“你受苦了,可怜的孩子,但我还没有找到答案。”
宋玉突然俯身拜倒在屈原脚下:“老师,我能叫您老师吗?见到您,跟您学习辞赋是我活着的唯一希望。”
屈原扶起瘦的轻飘飘宋玉,却似托起万钧之重:“抬起头,宋玉,看着我的眼睛。”
宋玉鼓足勇气迎向那对煦阳般的眼睛,头脑里一片空白。接着就像做梦一般,他被安顿在屈原宅邸后院的一间空房内,饮食起居都有人照顾,而屈原并未开始教他辞赋,只是每天都让他跟在自己左右。
数月后的一天,宋玉跟着老师在后院赏玩橘树。屈原突然问道:“子渊,你为什么选择我?”
宋玉愣住了,难道不是老师选择了自己吗?屈原洞穿了他的心思:“莫疑惑,的确是你选择了我。”
宋玉眼睛湿漉漉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屈原《橘颂》)因为您就是这样的人啊。”
屈原摩挲着一片橘树叶笑道:“《橘颂》,我知道你能熟背我所有的诗句,但仅仅是这样吗?”
“老师,我想成为您这样的人,我想写出和《九歌》同样绮丽,和《离骚》同样壮阔的诗篇。”
“不对,你就是你,你是宋玉,你要写出你自己的诗篇,让别人一诵便知:是宋子渊。来,这个给你。”屈原边说边从前襟里摸出一块青玉双鱼玉佩递到宋玉手中,宋玉抚着还带着老师的体温的玉佩不知所措。
屈原哈哈大笑:“拿着吧,不是太贵重,只是觉得通身净透,灵巧可人,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