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第一篇第二讲至第四讲,我以为已经开篇,原来还在槛外。
由一副油画引申至世人对“文化”的定义,我默读了一遍,走马观花未加思考,读完觉得什么都没看懂。忙完工作,还是放不下,又认真的逐字逐句朗读一遍,虽然有些晦涩,但总算有点开窍。
从旅美画家陈逸飞的一副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说起,画面不是很清晰,做为一名学画之人,怎能轻易放掉任何一副名画,只能寻求度娘的帮助,认真仔细地去品味这副画的内涵。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幅作品,展现的是画家本人童年记忆里的故乡,一横一竖的桥面,一方一圆的桥洞,还有乌篷船、依水而建的房舍,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美景尽收眼底,画面中对光影的处理,简直是美轮美奂,尤其是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的中国,这种光亮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最主要的是这副画经由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之手转赠给邓小平,这个意义就非常大了。可见,一副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推动国际关系,也能让一些商业巨头嗅到商机。看来,我得好好学画,好好去画我的家乡,说不定也会给自己的家乡引来金凤凰
话题有点远了。
既然是文化课,就要研究什么是文化?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学历,不等于品德,无关记忆,好像也不是历史。那是什么?美国罗厄尔的定义是:就像用手去抓空气,你抓不到,但它又无处不在。《辞海》也列举了二百一十五个汉字的定义,好像还是很抽象,似懂非懂。作者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我也不是很懂,只是顺着他的思维进行了延伸。
比如常说的仰韶文化,最初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最终人们结合他们对生存环境、物质认知、以及对世界的探索所创造的体现当时“集体人格”的一种东西。它应该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可以是物、或人、或组织,或者其它。
我想我应该不算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