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一文中对新学生有这样的定义:“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先生说什么,学生也说什么,那便如学戏,又如同留声机器一般了。“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人生之道,有高尚的,有卑下的;有偏面的,有全部的;有永久的,有有一时的;有精神的,有形式的。我们所求的学,要他天天加增的,是高尚的生活,完全的生活,精神上的生活,永久继续的生活。进一步说,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
这段文字清楚的诠释了“学生”这个概念的真实意义——通过自己探究学习人生之道。而且,所有的人在学的过程中,求学的事是为预备后来的生存。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由于自然界天天在变动,社会也在天天变动,所以我们的学习也需要天天变动,天天受教育。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人要处处学(与“处处留心皆学问”同意)。学生不只是在学校里学。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一到家里,很多学生就不是学生了,就不继续学了,更多的进入社会就觉得自己不是学生了,也就不继续学了,这从根本上来讲是空虚的。这同时也在说明学习的重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学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虽出校门,仍为学生,就是不出于教育的范围。一个人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领自己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才称得上是好学生。按照这个标准来说,现实社会中能称得上是“好学生”的,又有多少人呢?在我们教育队伍里边,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落实每日学习每日提升的人数恐怕对于整个群体而言也是有限的。那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得学会并践行当一名“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