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5 月 5 日 星期 五 四川工人日报
草根文学自由表达的成功
□ 白峰
“我十二岁了,我膨胀得要炸裂了。”范雨素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还想像不到一个月之后她真的“火”到炸裂了。然而这位来自湖北农村的“70后”打工女并没有“膨胀”,而是到深山古庙里把自己“隔离”了一段时间。
就是范雨素,却只有初中文化,但酷爱写作,因此一直坚持书写自己的生活、打工经历,自传体《我是范雨素》通过公众号一夜之间“席卷”了中国人的“朋友圈”。而与她相隔千万里的“朋友”纷纷点赞这篇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小说的文章,报纸、电视台、出版商亦纷纷投射了关注的目光。
为什么是范雨素?而不是别人,或许这时候,让人想起来的是余秀华,她的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同样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余秀华与范雨素一样,属于草根,写出来的作品同样属于草根文学,但从余秀华到范雨素,都成功了,也成名了,这是草根文学的成功,也是草根文学表达的胜利,更是草根文学表现出来的一种朴素文学,真实的文学,或者说能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和生活的文学。
当然,无论是余秀华,还是范雨素,其在成名后,都有人质疑过,质疑她们写作的不是文字,也不是文学,或者说与纯文学“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有人把范雨素当作了一本个人生活的流水账,文学价值不高。
其实,文学重在于表达,在于真情实感,更在于有思想,有内涵,有内容,更有价值,也有故事,能自由表达出生活的美丽,让文学更有生命力。而范雨素却做到了,在她的文字里有的正是这些东西。
不管是转型时期的文学,还是从余秀华到范雨素这样的草根文学,文学更重要的在于自由表达,表达出真实的思想,表达出真实的情感,表达出真正的文学,而只有生活在其中,才能有表达,更有思想,也有情感,更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而处于庙堂之上的作品是文学,更有深度,但如果缺少了生活,缺少了思想和情感,就失去了生命力,而草根文学的表达,表达出的正是真实的生活,接地气的作品,更是具有生命力的作品,这正是草根文学走向前台,获得人们认可的真正原因。
第0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