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继续共学,看同学们能不能用刚才我们用的方法再去想象这两首诗中的画面呢。
让我们进入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两首诗歌,圈出诗中的景物。结合这些景物的特点,再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第一首。同学们是不是找到了?竹外桃花,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着一系列的景物。想象一下吧。竹林外只有三两枝桃花开放。春江水暖,小鸭子第一个报道。这一定是一幅早春的画卷。
而我们同学再出读过的时候,好多同学写下了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哎呀,老师。春江的水变暖了,那么多动物,为什么是小鸭子先知道?再看课文插图,画了这么多的事物,怎么就没话这个河豚呢。而且河豚欲上,它上来干嘛呀?结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同学还自己查找的资料。原来鸭子呀,是一种耐寒的动物。初春,河水刚刚解冻,寒意尚未消尽时。猫狗等动物也许还蜷缩在炉灶旁,屋檐下。但小鸭子已经察觉到水温的变化,便迫不及待地潜入水中嬉戏引啦。
再看河豚。它是一种会洄游的鱼类。于是,每年秋季,当河流水温下降的时候,它就游向大海去过冬。而当每年春天天气变暖,它才由大海游至江河口产卵。而这河豚逆流而上,回归江河的过程,不正是河豚欲上吗?这也意味着,春天就要来到我们的身边。
所以在读的时候,你一定能读出三两枝桃花的错落有致,读出鸭子河豚的俏皮可爱。
3.再看三衢道中。同学们在这首诗中是不是圈出了梅子小溪绿荫黄鹂这些景物呢。同学们是不是在小脑瓜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老师,老师梅子黄时不是多雨吗?怎么日日晴?小溪泛尽,按说应该原路而返,怎么改山路了?回来的路上按说挺累的,却说绿荫不减,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呀?
快让我们联系上下文,再来看一看。梅雨季节,本来多雨。但是却一连好几个晴天。想象一下作者心情怎么样?带着这样喜悦的心情。他到山中去游览。去游玩儿。也难怪,从水路改为山路,即便回来的路上很辛苦。但是看到好的东西,依然会觉得绿荫不减。此时此刻。再有黄鹂发出四五声清脆的鸣叫。更让诗人觉得游兴大发呀,添得两个字,用的多好。同学们在这两首诗中也像第一首一样,提到了,河豚黄鹂这样的几种小动物。
3.发挥想象
你能借助上节课我们使用的句式再来展开一番想象吗?
结合这些小动物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性,它们分别又会做些什么呢?
在惠崇春江晚景中,我仿佛看到竹林外两三枝桃花绽开了,露出甜甜的笑脸,真是花红柳绿,江水变暖后,小鸭子最先发现开始在水中做游戏拉,河滩上蒌蒿长出来,芦苇也开始长出嫩芽儿,这时河豚也长得胖胖的,在水中游来游去啦。
4.在三衢道中,
我仿佛看见春日里,梅子就快要成熟了,又遇到了一连串晴朗的好天气。诗人赶紧出门游览一番,他乘着小船沿着小溪欣赏,一路上真是山清水秀,一直走到了水流的尽头,但是好像还没玩痛快,于是下船改走山路,山路和水路相比,山路肯定是另有一番风味,回来的路上,还看到小路两边树木长得特别茂盛,浓密的树荫把太阳都挡住了,那风景一点不比来的时候差,这时从树丛中传来了几声黄鹂的鸣叫,好像在和诗人说,下次欢迎再来,下次欢迎再来!
5.哎呀,听了同学们想象的画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法也跟这些同学比比赛,把自己想到的画面也这样表达出来呢。
6.总结想象的方法
而且在这个单元后面几课的学习里面,同学们也可以像这一课一样,联系生活,调动感官,让我们把想到的画面表现出来。
7.比较三首诗
三首诗都学完。让我们再次把它们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除了都是写春天的景物。你还有什么发现吗?你也许看到。三首诗中都写到了静的花草树木。同时,三首诗中也都提到了动的鸟兽虫鱼。在这三首诗里面。动静结合的过程中,就把大自然中这可爱的森林展现到了我们的面前。所以带着这样的感受,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三首诗,读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