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所以,你不愿在爱人和工作之间选择两地分居,你最终决定和孩子分开,投身到工作中去,投奔到爱人身边。孩子给谁养都一样,爷爷奶奶照样能把宝宝养的白白胖胖的。这句话是作为父母最不负责人的一句话了吧。
1、年假结束,你又要把孩子留在老家了吗?
春节前,很多媒体都在打“团圆”牌。远离家乡奋斗的儿女归家,和年迈的父母一起过个团圆年;
春节后,同样的媒体又开始打“分离”牌。远行的儿女将要离开父母去外地奋斗,不舍的眼神看哭众人。
而在这“团圆”与“分离”之间,我们习惯性地想起老人如何盼望孩子,却总是忽略了在中国目前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现状和人群——“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百度定义为: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孩子等待父母的状态是最牵动人心的。
我不知道过完节有多少人要因为结束假期准备工作而忧伤,但我知道任何一种忧伤都抵不过,幼年的孩子,从未和父母连续相聚超过一个月的那种悲哀。什么是爱?陪伴是爱吧,照顾是爱吧,因你的喜而喜,因你的悲而悲是爱吧。什么是责任?遇见问题要承担是责任,自己的义务自己尽是责任,有时无奈也是一种责任。
因为我是一个母亲,我的孩子两岁,骄傲地说,无论我的生活遇见多么大的困境,我都未曾让我年幼的孩子离开过我一天。甚至曾经凄凉到房租到期无钱续租,新房还不能住人的时候,我也是陪同孩子一起在老家过渡而不是让她独自一人面对陌生的环境。
所以,关于提到梦想提到经济压力提到很多很多原因无法陪在孩子身边或是无法让孩子来到自己身边的人,我不去置评,只是心疼孩子,心疼妈妈。
2.育儿时的“奶、蜜、盐”,你能做到几个?
我之所以回想起“留守儿童”话题,一是因为年假结束,我又开始“杞人忧天”的担心孩子们了,二是因为我看过的一本育儿书《奶蜜盐》。
这本书是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的作品,他曾被誉为“中国真正懂素质教育的专家”。其多部作品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 继畅销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后,他跨越了中国18个省市,深入到上千所中小学学校,与家长、父母和孩子倾心交谈,把脉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并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总结出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奶”“蜜”“盐”三大核心元素。只要父母在相应的阶段给与了足够的 “奶”“蜜”“盐”,孩子可以一生都不缺。
那么什么是“奶、蜜、盐”呢?
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
顾名思义,奶就是孩子最本能的需求,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幼年时期满足他的本能需求的话,那么孩子一生都不缺爱。
张文质老师说的: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
这和我之前提到的“陪伴”是一致的。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在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你对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一个安抚,对孩子来说就是无限的精神源泉。
不要以为0-3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如今的孩子接触的多,成熟的早,曾经很多专家提到的幼儿叛逆期2-3岁,而如今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的自主意识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已经形成。我们在一边学育儿书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真实成长情况,如果你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又如何做到在孩子的成长关键期给予正确的即使的引导和梳理呢?
很多在外打拼的父母会说,我们家庭目前经济紧张,在孩子还小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待在老家爷爷奶奶照顾着,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努力挣钱,争取在孩子上学的时候给孩子接过来一起生活。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
孩子小并不代表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的照养和爷爷奶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不然要你这亲身父母做什么?只是每月寄钱的话,那孩子就像是一个被领养的孤儿接受了好心人的经济资助一样,精神上并未有任何父母之爱的感受。
另外,0-3岁的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远远要大于经济的需求,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童年如果给够了,那么一生都不缺。现在如果说起谁“缺爱”,还像是骂人的脏话一样。但事实是你正在让你的孩子处于“缺爱”状态啊。
蜜:童年幸福,才经得起社会摔打。
张文质老师说:让儿童成为儿童。
很多时候,浮躁的社会合并浮躁的成人已经容忍不了孩子的成长速度了。孩子的世界,比成年人要慢,他们要观察,要思考,要消化。他们要慢慢地去感知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一切是“美好且神秘的”。
而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所理解的生存法则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人生是赛跑,是艰难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天才才有喘气休息的机会,你我都是凡人,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休息”。
这一系列的努力鸡汤,不仅把我们变得浮躁不堪,还把我们的孩子逼到了小小年纪却不得不去承担成年人世界的弱肉强食以及优胜劣汰的规则。什么时候才能让儿童成为儿童?什么时候才能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学会与孩子的不足友好相处?什么时候我们会觉得差一点,又何妨?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我等你”。
一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往往与他的快乐能力有关,而快乐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童年得到的甜蜜。父母的鼓励与赞美是孩子一生的甜蜜之源,会让孩子认识和体察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并且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中成为一个酿蜜的人。
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
这里的“盐”指的是人生中的品格和智识。
作为家长,再看育儿书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因为书中提到的很多教条,所以他们认为他么应该给孩子不断地灌输这种教条。实际上,父母应该做的不单纯是教条的灌输,而是行为和意识的引导。
曾经我一直以为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成为他们的朋友。直到我看到张文质老师在书中的问答中说:在孩子九岁之前不建议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九岁之前的孩子是性格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孩子应该由家长作为引导者来成长,这时候父母的威信和引导地位是要建立,可以成为长辈老师等角色。待到孩子长大,性格人格基本成型之后,家长再转换角色成为朋友会更好。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米兰·昆德拉说:人的一生注定扎根于生命的前十年。
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明白“生命”、“原则”、“契约”、“责任”、“认知”、“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品格和智识塑造时的几个关键点。
知生命,让孩子成为懂得保护自己,尊重别人的人;
守原则,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底线,有操守、自律的人;
负责任,让孩子成为有担当,肯承担,活的大气的人;
善认知,让孩子成为可以做出明智判断,客观理解的人;
会自理,让孩子成为不求人时难不倒,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人;
常学习,让孩子成为内心充实,思想丰盈,精神饱满的人。
长大是为了最终的分离,幼年时时候的陪伴,童年时的关爱,少年时的引导。每一步我们都不能忽略,每一步,都会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人生。
张文质老师的这本《奶蜜盐》,内容丰富,很多案例也能让我们作为父母的陷入沉思,认真思考。比如下图:孩子的毛病——家庭文化对照表。这类的内容还有很多。
3.送给大家一首诗: 哈里尔·纪伯伦 《育儿诗》
《育 儿 诗》
----哈里尔·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
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
为他们的心灵居住在明天的房间里,
你不能探访,甚至在梦中都不行。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神弓手在无穷之路上瞄准目标,
他用神力折弯你,
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让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弯折令他愉悦吧,
因为他既爱那飞着的箭,
也爱那坚稳的弓。
给孩子无尽的爱,给孩子成长的鼓励,给孩子生命的自由。你可以陪着他,引导他,但你不能干涉他。
自勉,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