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亲密,需要你站在全新的视角来展现关爱,积极主动地关注他人的健康与幸福,并告诉她你所看到的一切。请关注对方的行为,让她知道你在关注她,而不是用担忧、建议来“展示”你的关注,这才是一种明智的、贴心的、温暖的关注。
展现关爱真的简单极了。正因为它的简单,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恰当的方法来展现它。比如,对你几乎天天都能见到的同事展现关爱吧!停在她的办公桌前,看着她的眼睛,轻声问一句:“嗨,南希!我发现你今天格外安静。你还好吗?”
轻松、简单、有趣的关注,加上邀请式的分享交流,在任何环境下都恰到好处。尽管关爱是一种情感体验,但它并不涉及隐私,更不会显得过分熟络。关爱只是用心关注,轻松交流而已。你完全可以在关爱他人的同时,继续保持你的职业精神,认真工作。
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有一个著名的“两个比萨理论”,即“让团队尽可能小,如果两个比萨都喂不饱一个团队,那说明它太大了”。我想知道,这个理论是否也是某个科技思维定式的结果,因为更小的团队往往效率更高。研究显示,团队越大,工作效率越低,团队成员彼此疏远的感觉也更明显。
想要在工作环境里减少孤独,我推荐你通过近距离接触来创造亲密关系。一个好办法就是通过重复性工作,对每天见面的同事逐步加深了解。同事间彼此亲密,工作的压力感会减少,也会有更多时间从容应对工作;相反,如果你喜欢很快征服对方,把自己逼得很近,那么压力会越大。 开始尝试一下吧!选那些你欣赏的同事,以一种舒服的方式建立亲密关系。就从茶水间的聊天开始,或者在会议前一起喝杯咖啡、小憩一会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办公室可能成为你最爱的几个地方之一哦!
吸引力的本质是在你有意识地获取人际交往机会之前,用直觉评估现实环境。它在形成“什么是喜欢”的主观想法之前,给你提供了一个微小精妙的线索。无数证据表明,吸引力是一种精神或心灵的体验,一种心与心的相遇、碰撞,比如,一见钟情、灵魂伴侣。 吸引力,让潜在的亲密关系一触即发。
如何才能知道哪些事情会触碰交友底线?你可以通过回顾和审视过去的经历来发现它们。哪些事情,让你再也不想和你的亲密伙伴相处?这些事情就是你的底线,就是亲密关系的破坏分子。你还可以运用你的直觉。有没有某个人,只要他一出现,你就会感到不安?只要遇到他/她,你就会特别焦虑?这些看似毫无根据、莫名其妙的直觉反应,可能有着深刻的内涵。是因为他的幽默感太多?还是她过度的好胜心让你想远离?这些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小细节,都值得被注意,因为它可能就是你的底线所在。它可能在提醒你,这个人不能成为你的亲密伙伴。
当你被她吸引并进一步深入了解她时,需要确定她具备与人创造亲密关系的某些能力。
表明某人具备了解技巧的4种能力:
1.自我表达能力
2.互惠能力
3.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4.活在当下
表明某人具备关爱技巧的4种能力:
1.感受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适当的反应能力
3.承担责任的能力
4.接受关爱的能力
进入他人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了解他人的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去主动搜索。调查,是一项活动,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
现在,是时候具体谈谈如何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了。正如前文所讲,了解开始于欲望,但不止于欲望。在本章,我将告诉你一系列沟通技巧,教你真正了解欲望背后的真实想法。 欲望,通常比我们看到的表面更有深意。很多时候,看似不同的欲望,追溯其本源都只有一个。欲望的本源,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了解欲望的本源,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一个人。
那么,我们该从何处着手了解它们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欲望的本源。欲望主要源自需求和价值。人们常常会混淆需求和价值,它们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需求和价值最主要的相似点是,它们都能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在关爱/关注什么?”需求,代表一个人对某物的关爱。价值,也是同理。
请注意,我是在用关爱定义需求和价值。我们都知道,了解和关爱能创造亲密关系。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关爱某人的含义。关爱,即关心和爱护,意味着照顾对方的感受,告诉对方“你的幸福对我很重要”,并展现对她的关爱。这些原则也可以用在某种事物上,比如关心他人的想法、信仰、兴趣、任务和目标等。
需求和价值,是欲望的本源,读懂它们,就能创造你期待已久的亲密关系。
走进他人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建立亲密关系,关键在于获取、整合对方的个人信息,并在未来的交往中恰到好处地对待她。
获取信息,对亲密关系的创造至关重要。正如社会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苏珊·E.克罗斯所述:“当人们想创建一段人际关系时,他们不仅会积极、热烈地回应对方的表达,还会记住这些信息,并依照这些信息行动。”换言之,了解是一项主动行为。
另外,请允许对方发生改变。长期的人际关系里,改变不可避免。所以,你得积极拥抱变化。如果一段时间之后,对方对某些价值失去兴趣,也无可厚非。你只需及时更新关于她内心世界的图景,并提前应对这些变化。变化的时刻,也是重新调整、认识对方的时候。
本章总结:
我们的欲望有两个本源:需求和价值。它们都能产生欲望,因为都解答了这个问题:你在关爱/关注什么。了解他人的需求和价值,能帮助你进入他人内心世界。
需求和价值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人都有相似的需求,而价值却因人而异。需求让你的生活正常运转;价值让人的内心备感慰藉。
我们应该如何区分需求和价值?未被满足的需求常常通过宣泄——抱怨或责备来表达;被忽视的价值则相对安静,往往表现为不安、沮丧。
记住,你只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但不必为了满足对方的需求而做些什么,也不要试着去改变或影响对方。你只需要深入了解对方,了解越深入,关系越亲密,孤独也越远离。
了解彼此,就要懂得提问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
两个互相吸引的人,想发展亲密关系,关键就是双方要持续不断地深入了解彼此。互相提问,能让他们快速走向亲密。正如卡特伦所说:“在我看来,这不只是一个关于我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了解彼此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如何让一个问题简单、恰到好处又发人深思呢?放心,绝对比你想得要简单!
第一步,保持关注。对方说的哪些问题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对方离开,我会有怎样的感觉?关注所有的欲望、抱怨(需求不满引起的)或逃避(价值被忽视引起的)。这些都是提问的主题。
第二步,用尽可能少的词汇陈述你的问题。问题越精练越好,这能让你在强硬和温和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精练的问题,让你更容易跳出问题本身,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的答案。
你的思考方式、条件反射、习惯、空间和渴望,全都来自过去的经历。人人都是如此。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为此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经验自我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主要感受当下,至少在理论上,更有可能控制我们日常生活的选择。相反,记忆自我,是影响我们决策和规划未来的重要因素,主要负责记录和讲述故事。 换句话说,要全面了解某人,你需要了解她的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把你对对方的期望用在自己身上:自省,自我表达,深度对话。在后面的章节,我还会教你如何更好地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建立亲密的关键)。现在,你只需要花时间,把你自己的内心世界照亮。
本章总结:
了解他的过去和未来,对建立亲密关系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未来的憧憬,正是我们看待当下的核心。
过去的记忆给我们教训和痛苦。未来的憧憬激励我们创造更好的人生。
了解她的过去,才能真正了解她这个人。过去的经历成就了她,塑造了她。你能从中了解她的看法,了解她观点的本源。换言之,如果你了解她看待世界的视角,也就能更好地读懂她。
互惠,就是分享彼此的时间,主动地、相互地、有来有往地。换言之,有时让他人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时也让自己成为关注的中心。两个人在对话的不同时刻,都是关注的焦点,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同时都是关注的焦点。
互惠,就像一场你来我往的网球比赛。 互惠不等于反应。简单对对方叙述的内容做出反应,可能让对方认为你剥夺了她表达的机会,这只会让彼此越来越疏远,亲密关系也更加难以维系。
坦白地说,有一件事我很擅长,而且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阅读空间。
所谓阅读空间,就是能感知在特定人群中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后设认知,一种当人们聚在一起时,可以捕捉到别人弦外之音的能力。它可以运用于情感领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真相是,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我能快速捕捉微妙的情感信号。我能感知他人的情感,并把这些情感与某些特定的情绪准确连接。换句话说,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情感。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有两个独立的大脑:思维大脑和感觉大脑。思维大脑主要在大脑皮层,感觉大脑则是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通常情况下,思维大脑和感觉大脑会保持高度同步。但是,一旦发生剧烈的情绪波动,情况就不一样了。
当你受到威胁时,感觉大脑会被唤醒。它可以(并且能)完全接管思维大脑。丹尼尔·戈尔曼在他创始性论著《情商》( Emotional Intelligence )中,将这描述为“边缘绑架”:“数据显示,在高度情绪化的时候,大脑边缘系统的中心会将这视为紧急情况,除了感觉大脑,其他部分全部瘫痪、无法工作。绑架在瞬间发生,这种即刻的关键反应,在思维大脑启动之前就发生了。而思维大脑本来有机会瞥见事情的全部,可它什么都没做。”
故意共鸣是很好的解决方法。步骤如下: 1.辨识情绪 通过观察,识别对方释放的情绪信号。
2.将心比心 这不是心理或情智上的追随,而是生理上的追随。你需要从生理上感知对方的感受。将心比心,真正了解对方经历的一切,直抵她的内心世界,拉近彼此距离,领悟传递关爱的最佳方式,从而创造亲密关系。 3.传递关爱 这是回应对方情感、传达关爱的主要方式。记住一个简单规则:遇到软情绪,无须多言,陪伴左右即可。遇到硬情绪,那就挑战它吧!
你还记得柠檬谈判的故事吗?双方对柠檬的需求不一样,一方需要果皮做蛋糕,另一方需要果肉做饮料。当问题出现时,分歧、争执、紧张都可能出现。因此,消灭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深度了解彼此的真正需求,通过恰到好处的提问并展开调查。 了解问题的症结,就能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实现双赢(而不是你得到更多,我就得到更少)。
展现关爱的诸多方式中,宽恕只是其中之一。但是,关注是最简单、本质的方式,它意味着你正扮演着一个见证者的角色。
有一种说法是,冥想状态下,你和你的思想分离。但如果你不是你的思想,那你是谁?你时刻关注着思想的游走和变化。你是见证者。 在人际关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在最亲密的关系里,你只是关注、观察和见证。
创建一段长期持续、充满关爱、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有两个基本要求:相互关联和平等相待。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
相互关联,一般定义为能够让别人看到自己。你看到电影中的一个角色,如果他像极了你,思考或行动方式都和你很像,那他就与你相互关联。这个定义在我看来,并没什么特别之处。
相互关联,听起来似乎只是随意发生,就像他说了什么你似乎也说过的话,你就与他相互关联了。
相互关联,还有一个更有用的解释,即在相互分享不同体验的过程中,从对方眼中看到你自己的人性特质。你向她分享你的生活经历,同时也接受她的生活故事。这些行为远不只是简单的交谈和聆听,还暗示着分享和接受彼此身为人类的体验:“我通过你来观察自我,不是因为你的相貌、行为或想法与我相似,而是因为我们都是人类。”
相互关联,在某种意义上是分享彼此的人类体验。这是让你和她团结起来,创建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我们都是人,我能看到你的价值,也能看到你的弱点,我们都一样。我也能从你眼中看到我的优点和不足。”你通过这种故意的行为(不是偶发行为),从对方的视角感知你自己。
建模发生在细胞层次。负责无意识建模的细胞被称为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分布在大脑运动皮层,当对方执行与我们有关的动作时,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我们的大脑会感觉自己正在执行这一动作。
换句话说,在通过镜像神经元理解他人感情的过程中,当你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现出这种情绪时,你脑海中的镜像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当你和她经历了同样的神经生理反应,就会产生一种直接的体验式理解。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打哈欠时,会被感染;当别人大笑时,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手机成为我们制造回忆、培养亲密的有利工具。不必拒绝手机,你也能获得愉悦体验。诀窍就是,用手机增强而非弱化体验。
爱情小创意
关注重要的时刻或你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婚礼、结婚周年纪念日、约会纪念日。这能帮助你组织零碎的回忆,构建完整连贯的爱情故事。
一起做些活动 比如,骑行、爬山、攀岩等。
庆贺成功 你的妻子顺利退休、升职加薪,或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吗?成功本身就是美好的回忆。赶紧利用这个机会,把回忆变得更美好吧!
家庭和友谊小创意
一起培养新的兴趣爱好 一起报名绘画培训,一起品尝美酒……回忆是你们分享共同的兴趣。
与家人一起,把美食融进回忆里 在厨房里帮忙。如果你的某位家人负责制作感恩节晚餐,那就陪在她身边、给她打下手。未来的很长时间里,你们都会记得那个时刻。
和朋友计划一次旅行 旅行,能为你们的友谊添砖加瓦。旅行不必奢侈,挑个周六的晚上,大家一起睡在某个朋友家,畅聊卧谈,周日一起吃早餐,绝对是不错的体验。
商业往来小创意 腾出时间和团队共进午餐或晚餐 把大家一起喝杯咖啡变成稀松平常的事,相信我,环境的改变会让大家开始谈论新话题。
一起学习新技能 记忆和学习相关联,所以一起学习新技能,能创造共同记忆,同时增强团队的工作能力。
安排户外旅行计划 把你的团队带到一个不常去的地方,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行。这会使团队成员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话题,让彼此产生更多交集。
本章总结
我们通过创建亲密文化,维系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亲密文化,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让亲密关系不断生长。这种文化渗透到你们的关系中,时刻提醒你们了解对方、关爱对方,它让你们的关系更稳固、更长久。
亲密文化独一无二、个性十足。但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共享意义系统,也称“让某件事情变得有意义” 主要包括习惯/看法、仪式/惯例、语言/幽默、符号/实物。
2.共享回忆和体验 回忆连接着情感,你们嵌入对方的回忆里越深,彼此的情感慰藉也越多。制造共同的回忆能增强你们的情感纽带。 3.共同的目标 分享人生的共同目标,是非常亲密特别的。共同的目标,能为你们的亲密文化注入更深层的意义。
4.回馈和赠予 赠予无形的礼物,比如感激、赞美、尊重、鼓励和爱等。为她付出、不求回报,正是你们亲密文化的关键部分。
向自己提问时,保持一份好奇心。关注一天中你在做什么、说什么、思考什么,并对此充满好奇。你可以问自己:“这是什么?这么做能带给我什么?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感觉?这能带来什么改变和不同?”
作家和创造力训练师埃里克·梅塞尔建议:“睡觉前运用‘睡眠思维提示’,能把你的大脑引向问题的解决方案。”在三个不同的夜晚,试着运用下列三种不同的“睡眠思维提示”,并记录你所学到的。
〇 我想知道我还需要什么。
〇 我想知道我需要做什么。
〇 我想知道下一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