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情绪障碍使人视野狭窄,只见目标,不及其余。特别是,为了达到目的,当事人会不择手段,不管是什么东西阻碍他实现某个目标,他都欲除之而后快。
其实,说自己有一种无法遏制的杀人冲动的来访者坐在我面前时文雅而平静。我的助手说,简直无法相信,这就是两天之前那个在电话里大哭大叫寻死觅活的女性。
她32岁,是某知名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正如助手向我描述的那样,她找我咨询的动机,来自于自己几乎无法遏制的杀人冲动。
很短的时间内,我便搞清楚了,来访者正被一种强迫意向所困扰。她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有马上就要杀人的冲动感,当然,她并没有直接转变为行动。正是这种可怕的冲动感让她强烈不安。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可怕的体验。
她要杀的人是她的妹妹,一个回国探亲的留学生。
原因得从那天早上寻起。
她说,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早晨,却改变了她的生活。因为那天早晨她因事从上班的路上突然踅回家取东西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妹妹正在自己的床上与自己的丈夫……热火朝天!
她当时“很冷静”、“很悄没声地”退出了自己的房间。对这一“理智”的行动,她给我的解释是:“这种事,真要是面对面了,大家都尴尬。”
那个平常而不平凡的早上的确没有出现那种尴尬,但她退到客厅里的一刹那,那种杀人的动机出现在脑海中。她看到茶几上有一把长长的水果刀,顷刻之间,她的头脑中出现了自己把那刀愤怒地扎进丈夫和妹妹胸口后,她看着他们在汩汩的血流中痛苦挣扎而狞笑的画面……她当然没有去拿那把刀,抖动的身体已经让她无力去拿起任何东西,只能伴随着一声歇斯底里的大叫瘫倒在沙发上。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她没有再说,她只是说,她从此那种杀死自己的妹妹的冲动就在自己脑海里扎了根,她甚至谋划好了付诸行动的每一个细节。
我知道,她陷于强迫性情绪障碍当中,并伴随着抑郁。
“我该怎么办啊?”她问我。
她说:“如果这样下去,我自己就疯了。”
很遗憾地是,那次咨询被她的一个电话打扰了。咨询时间也就持续了40分钟吧。她说,事务所来了一个重要的客户,她必须结束咨询赶回去。
随时结束咨询,是来访者的自由。我能说什么呢?
她走了。之后的日子里,来过多次电话,她说工作太忙,但那种杀人的冲动越来越严重,希望我能够给她药物治疗。
我让她口服氟西汀(fluovetine)。这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于她目前的抑郁、强迫状态和冲动障碍,都是适应症。但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尽管我知道,不借助药物的系统的心理咨询完全可以帮她克服强迫性情绪障碍的困扰,但她像许多来访者一样坚信省时又省力,而药物治疗又确实有效,我只能给她开处方。
类似的这种有头无尾的来访者,我是按照脱落来进行档案归类的。在封存这份档案的时候,我作了很细致的反思。这其中包括对来访者的形体语言给我的直观印象、她在那天早上悄然退出房间的行为以及接下来出现的冲动、咨询过程中那个电话的干扰(在正式咨询前,我都是要求来访者关掉手机的,但显然她没有遵守)、她后来电话中反复强调的工作忙、事情发生后与丈夫妹妹的关系变化(她再也没有对我提起)……我尤其反思到的是这种强迫性情绪障碍可能导致的悲剧。
强迫性情绪障碍使人视野狭窄,只见目标,不及其余。特别是,为了达到目的,当事人会不择手段,不管是什么东西阻碍他实现某个目标,他都欲除之而后快。以下是一个严重的强迫性情绪障碍的案例。有一个妇女,经历过两次婚姻挫败之后,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男子,几番接触之后,与这个男子结婚成了她追求的目标。但是这个男子对她有一点不满意——她有一个七岁的儿子。当事人从一管之孔窥见婚姻的殿堂,这成了她完美幸福的绝对保证,任何阻碍她实现这个目标的障碍都可以被清除,哪怕是她的儿子。为了达到目的,当事人把她七岁的儿子扔进河里淹死了。然后她去对那个男子说:现在我们可以结婚了,障碍已经除掉了。当那个男子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他像见到恶魔一样恐惧不已。结果,这个女子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而是进了监狱,甚至她的灵魂也要到地狱里去。
这已不单是一种强迫意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