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推理小说界,东野圭吾无疑是高产又受中国书迷喜欢的作者,他的作品多以描写人性心理动向,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为主,他认为深厚的感情,并不是来源于血缘,而是相互沟通和理解,而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信任的前提是爱。
在他的笔下,每一部小说,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的细节刻画生动逼真,在不断经历感性和理性的斗争,纵然有温暖的光亮支撑这个过程,却也是缓慢而痛苦,也让读者内心也跟着一波接着一波地煎熬着,即便落下帷幕时,内心也久久无法平静。
《信》这本书与东野圭吾擅长的推理小说不同,案件发生只用了一个章节就结束,剩余的章节讲述的在连坐在精神折磨里的主角一次次因“信”而导致生活的巨变。
让我们一起拿起这封重如泰山的《信》探一探这“信”中每个一颗现实写照的人心是否都轻于鸿毛……
01“理所当然”的偏见
知乎上有人问;“歧视可以有多可怕!”
不少人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各种歧视,有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歧视的最可怕之处在于,被歧视者在改善自我过程中矫枉过正而形成畸形的自尊感会让人变得敏感和爱比较,行为处事上很难表现的从容自在,从而最终影响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
主角武岛直贵成绩优异,幼年父母双亡,因为哥哥抢劫杀人入狱论是组乐队、找工作还是谈女朋友,都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远离,人生几乎“活成了一个笑话”,但是哥哥犯罪的初衷却是为了他可以有钱去考大学,造化弄人的状况和恍惚间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所以武岛直贵夹杂在这两种复杂的情绪之中,痛苦不已。哥哥的行为影响了我,但哥哥也是为了我,我该怎么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发生在微妙之处,诽谤和歧视无处不在,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久而久之再也不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考验人性的时刻也随之到来。
在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都在与之交集的过程垒砌一层看不见的墙,看似无情的举动,却不能决断谁对谁错。但从加害人家属角度出发第一反应会下意识质疑和辩解,直贵在听闻哥哥杀人的消息之初产生了自己活在梦中的虚幻感,承受外界有色眼光的同时内心充满屈辱,无奈和深深的无力感。
世人千千万,总归还是有愿意用平等目光来打破常规,在书中,梅村老师的帮助,他能在小酒馆里打工养活自己,因为仓田有意留给自己的资料,终进入函授大学,因为寺尾的邀请,加入了“宇宙光”乐队,找到了另一种与外在世界交流的方式,尤其由实子在他遭遇爱情和事情重大变故之时,以自己坚定守护的决心为他撕开黑暗的口子,让明亮的微光重新点燃他内心的生活希望。
或许更多的人只能像书中酒馆大胡子店长一般,既不施与援手,也不会落井下石,还愿意送上祝福。但于直贵而言已是幸运,毕竟人都是自私,天生懂得趋利避害,遇到这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会先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利益,理所当然会带着偏见的眼光,有着有歧视的行为,不过其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就像平野社长以仿佛在谈论天气一般的寻常口吻对他说:“歧视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需要对你区别对待,这也是为了让所有的犯罪者知道,自己要是犯了罪亲属也会痛苦。”
直贵才顿悟;原来除了加害者肉体的折磨,家属也连坐加害者所犯罪行的精神折磨,甚至这种折磨波及到尚在成长的女儿,于是不惜与哥哥断绝血脉联系,以逃脱充斥歧视的世界,希望从此获得自己的新生……
02一失足成千古悔
如果说直贵是无辜的精神连坐承受者,真正加害人武岛刚志也并非十恶不赦的坏人。
书的开章就详细了描写了志刚的父母早逝,他早早地肩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因身无长物,只能在搬运公司出苦力,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弟弟身上,只要弟弟能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命运,摆脱生活的艰辛。因此他拼命地工作,由于劳累过度,只能被公司辞退。
但是他需要钱来支付昂贵的大学学费。他想找一份新工作,可是他除了卖力气之外什么都不会,而日积月累的腰伤又让他连卖力气都成为了奢侈,他被逼到了人生的死胡同,无路可走了。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无路可走的时候,只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改变一下,不管当下的境况还是自己也许就会不一样。
正如马东在《奇葩大会》里总结时说的;人生绝境是什么?步步都可能是绝境,当你触碰到它的时候,就是人最应该深刻思考的时候。
很不幸的是,志刚思考的结果是选择了入室盗窃。他在曾经的客户家里轻易地找到了钱,偏偏在离开时,又返回去拿炒栗子,因为他觉得弟弟爱吃。结果就被抓住,惊慌失措下失手杀人。
可以说,刚志的犯罪完全是为了弟弟,但他丝毫没有怨恨弟弟,反而对弟弟更加关心。在给弟弟的信中,他没有提到牢狱生活的寂寞煎熬,而是反反复复地回忆从前的生活,询问弟弟的现状。收不到弟弟回信时,他单纯地以为弟弟工作太忙,还劝弟弟不要太辛苦,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因而相比痛恨,很多的时候读者感到的是一种惋惜,但随着剧情深入,他的每一封信给弟弟带来的人生变故也影响着读者的心境,从最初的惋惜逐渐转换成与弟弟同等的厌烦和痛恨的心境。
已经社会性死亡的刚志并未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行会带来何等残酷的后果,他亲爱的弟弟今生都要带着这个枷锁生活,哪怕他努力掩藏,也无法避免某一日突然冒出来将生活搅得一团糟,他甚至不知道这样的折磨会一直延续影响弟弟的家庭。
他还不断地给受害者家属写信,他在信中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表达对死者的歉疚,他还希望弟弟去替他扫墓,替他赔礼道歉。他每个月都写一封信,尽管很短,但都很真诚,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灵魂救赎的希望光芒。
直到小说结尾,刚志才从弟弟的断绝血缘关系的信中醒悟了自己愚蠢的行为,写下最后一封忏悔信,却因为这封信让弟弟感受到了他强烈的悔恨,了解到自己于哥哥的重要性。
03不是原谅,只是算了
马东曾在《奇葩说》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却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书中的最后,作者详细刻画了受害者家属绪方先生与直贵之间的对话的场景。
首先绪方先生在直贵突然到访的时候,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直贵。
或许在那一瞬间他的心里也对这个加害者家属有着本能的抗拒,尽管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心里的恨或许仍未熄灭。
虽出于礼节性让直贵进了家门,却拒绝接受他带来的点心,表示只是想起来就不痛快,更何况是放进嘴里。也拒绝了直贵上香的请求,告诉他不是恨,而是因为这件事与他无关,不该由他来上香,同时告知直贵这些年刚志从未间断过的忏悔信。
然而正如受害者家属绪方所说;他悔恨自己的过失可以理解,但不停告知弟弟的近况真令人憎恨,甚至让人觉得,虽说进了监狱可还是挺幸福的!
在受害者的角度看这些信,宛如被人一次次地撕开伤口,撒上自以为忏悔的盐,那种痛苦煎熬对彼此都很漫长……
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都因这一念之差受到了应有的折磨,可是原谅却是万万做不到的,那么就只有算了。
算了…
生活从来都不只有一种,也从来都不容易,那些美好也并非只靠回忆来维持,无论是谁都需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积极拼搏争取自己的人生。
从另一个角度探寻,爱和恨成了束缚时,无论是是谁都何其痛苦与无奈,与其彼此像蚕茧一样束缚起人生,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好在小说的结尾,直贵在寺尾的邀请下,前往刚志所在的监狱开演唱会,望着台下一样平头,一样服饰的男人们,他在心中呼唤着,回忆着……
与心中最后的羁绊和解。
东野圭吾用《信》来警告世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绝不是一人做事一人当,亲属一定会被连坐,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的歧视会伴随一生,也告诉我们歧视本来就存在,它就如一个潘多拉魔盒,将世间所有不和谐的灾厄音符都释放了出来,在每个人的心头奏响起,所带来的痛苦更是永无休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