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夢想而憔悴,
風吹雨打,一座溪流中的
大理石雕出的海神;
而整日裡我都在看着
這位女士的美貌
仿佛我在一本書中找到的
一種畫出的美,
我欣悦於眼睛的充實
或耳朵的聰敏
欣悦於變得智慧
因爲人随着歲月長進;
但是,但是,
這是我的夢境,還是真實?
呵,真願我們曾相遇
在我擁有燃燒的青春之時!
但我已在夢想中老去
風吹雨打,一座溪流中的
大理石雕出的海神。
早課抄了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詩歌《人随歲月長進》。面對這樣一首深深打動心扉的詩歌,我還能有什麽理由來拒絶一遍遍地誦讀,並且把它抄在集詩本中呢?2015年的春節前,那時我剛剛过完五十整歲的生日,應該是在腊月二十七的晚上抄詩時就抄了葉芝的詩歌《當你老了》,轉眼之間2018年春節即在眼前了,當年的那種歲月之感、華年之嘆早已不再萦挂於懷。年輕時,在延邊上學時就曾讀过這首詩,那時年輕,還讀不出這首詩的真正意藴。过年的意味漸濃了,清晨起來,在微熹的晨光中,讀一本好書,抄一首好詩,體會歲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况味。
没有故事的人生真的很乏味,流水账写到昨天已經是第411篇了。四十年前,上初中時開始寫日記,連續寫到大學畢業,工作之後,特别是結婚之後便寫得拖泥带水了。我現在寫的流水账不同於那時寫的日記,那時寫的日記大多是很私意的玩意儿,或者説很私秘,有很多東西是“見不得人”的。那些陳年舊事和故作深沉的矯情絶大多数已經遺失或毁掉了,剩下一两本,紙頁已經泛黄,字迹已經模糊,已不忍一讀再讀。
把日子过得很細碎且苟且,這應該是生活的常態。遠方是什麽,或許衹是一種期翼、一個夢想。如果不能從容且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苟且,如果不能把苟且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那麽所謂詩和遠方都衹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謊言。這個寒假已經过去大半了,再有二十幾天就要開學了,我並没有對這個假期有过什麽樣的期待,也没想把這個假期过得如此頽唐。簡單的生活其實很簡單,每天看日昇日落、雲聚雲散……除了睡便是喫,班也可以不上,書也可以不讀,事也可以不想,這樣便覺簡單而純粹了,這樣的日子有時美好得讓人覺得不够真實,甚至頗爲懷疑。佩索阿説:“我們活过的一刹那,前後皆是暗夜。”
今天繼續深讀《老子》。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是老子《道德經》的第十三章。漢語中有“受寵若驚”的成語,而老子却説“寵辱若驚”。實際上,無論得寵,還是肥辱,都會使人驚慌。我個人的理解是,得寵等同於受辱,在老子看來是很不光榮的。
受辱固然是損偒了自尊,但得寵又何尝不是被剥夺了人格的獨立與完整。有時我會把“被器重”與“得寵”弄得很模糊,讀了幾十年的書,教了三十幾年語文,最後竟搞不懂,什麽是“被器重”,什麽是“得寵”了。大凡被器重者,往往會有些小能耐,多少也會自負自傲,與得寵應該是没有什麽關系的。而得寵者,與其説是得寵,倒不如説是邀寵,不僅有目的,且有手段。而得寵者的心理,總是感覺到這是一份意外的殊榮,既經賜與,就戰戰兢兢地惟恐失去,於是在施與者的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迊,因而自我的人格尊嚴便無形地萎縮下去。而一個不去刻意邀寵的人,或許始終就會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且被邊缘化,那麽他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可傲然而立,“無所求便無所惧”,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與完整。
我讀此章,一知半解,甚覺燒脑。深讀《老子》已讀至第十三章,越發感覺此書正如老聃其人一樣,神龍見首不尾,變幻難測。我個人的看法,老子是主張“貴身”的,亦即看重個體的生命,看重個體生命的價值。而現實的情狀是很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譽毁遠遠超过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老子勸诫世人要像關注“大患”一樣重視個體生命的尊嚴和價值。我又想起《無問西東》中那些清華、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在他們的身上閃耀着的就是人性的光輝,就是代代相傳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