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斯坦尼写下工作记录
积累庞大“体系”材料,再用这种材料编成了这本书。
类比,我们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也是从遇到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形成技术/方法论,最后上升为理论。
-其中有很多是从实践中来的一些口头称呼,比如品牌寄生,赞美消费者……涉及不到科学性,是试验的。
-也有一些是从别的科学中借鉴过来的,比如“行为主义符号学”就借鉴了心理学的两大流派:行为主义流派和精神分析流派。
所以,很多也是隐语,俗称黑话。即使从其他学科中借鉴,可能含义并没有考证研究确认过,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2.创意工作法“意识+下意识”
从斯坦尼体系看出,它需要有意识的艰苦卓越的准备,结合下意识的灵感/天才的创造力,感受到刺激,从而表演表达。
我们的创作方法也是一样,大量意识的研究工作:研究企业、研究消费者、研究终终端;作大量的访谈、文本分析;现场蹲点观察记录、数人头、分解动作……最后回来,还是得靠自身的学养,作下意识的创造工作。
不过,我经常会非此即彼,有时候在“意识”上不够努力,有时候又怨怪自己没有“下意识”的天赋。现在明白了,“是一非二”,不可偏废。
3.难解的文字会吓退学生。
难解的文字刺激脑子而不刺激心灵。
所以,今天被一句话打动,一句很朴实的劳动者的话:
“我不喜欢让别人吃亏,我吃亏了又心里不舒服,所以我喜欢公平。”
之所以会被触动,是因为某方面有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可能就需要我去加以“改造/琢磨/变化/运用”,才能让自己的心智成长。
最后,不要被“体系”吓到,一开始,它也是从“Quick Win”的实践中一点点发展出来的。我也一点点对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从它那里一点点拿来应用、检验,从而模仿——认同——转化出自己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