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班级里,似乎总有那么几个孩子,被大家默默归到了“不开窍”的行列。课堂上,老师的目光扫过,他们眼神迷茫;作业批改时,那些错误百出的本子,也常常来自他们。他们仿佛站在学习的大门外,迟迟找不到钥匙。
这些孩子让老师头疼不已。同样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别的同学早已心领神会,积极抢答,他们却依旧一脸懵懂。小组讨论热火朝天,他们参与其中却总是跟不上节奏,给出的观点也偏离主题。课后辅导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成效却微乎其微,老师的耐心在一次次的重复讲解中被消磨。
同学们看待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态度。小组活动时,大家都更倾向于和成绩好、反应快的同学组队,觉得这样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偶尔和“不开窍”的孩子一组,抱怨和嫌弃便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在课间的聊天里,也会有人拿他们的学习状况当作谈资,言语间满是不理解。
而这些孩子自身,内心更是充满了挣扎。面对学习的困境,他们不是没有努力过。夜深人静时,或许还在台灯下对着书本发愁,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对知识的渴望;课堂上,他们努力集中注意力,试图跟上老师的思路,可思绪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飘走。一次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让他们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自信心被一点点摧毁。
但我们是否想过,他们真的是“不开窍”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有着自己的成长节奏。有的孩子可能在语言表达上较为迟缓,但在艺术、体育方面却有着过人的天赋;有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较慢,可他们心地善良,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也许他们只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下,被暂时埋没了光芒。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摒弃单一的评价标准,用心去观察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同学之间也应多一些包容和友爱,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伸出援手,共同进步。而这些所谓“不开窍”的孩子,更要相信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放弃努力。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我们要做的,是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开,用爱与包容,为那些在学习道路上暂时迷茫的孩子照亮前行的路 ,让他们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