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连续写了几篇反思文章,但是认为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即如何解决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问题?
每次和一宝妈聊起这个话题总是内心沉重,到底如何才能养成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班家长交流中,总是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每天自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家庭作业为例,有些孩子主动在学校提前完成做。即便哪些回家完成作业的孩子,也能高效完成。
而一宝不然,在学校里没有自主学习意识,回到家写作业也是效率低下,几乎每天都是十一点左右才能完成。
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妈妈在一旁监督她,才能较为高效的完成作业。
然而,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吗,应该用什么方发来养成孩子的自主习惯?这是我们一直纠结的问题。
一宝妈认为孩子就必须有人监督,深度的介入才能帮助孩子快速完成作业。当没人监督的时候,他的作业完成质量明显下降。问题是,这样的监督要持续多久,什么时候可以见到效果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以后,一宝妈看孩子每日完成作业情况明显好转,于是放松了对他的监督。期望她能够保持这种惯性,继续主动的完成作业。
然而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稍微有所放松,即便是换上我来监督,作业完成的质量也明显下降。
和同班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哪些表现优异的孩子家长多半属于铁腕政策的虎妈类型。每日的作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完成,考试成绩低于多少分的,轻则一顿严厉批评,重则遭到严重体罚。
听起来,真是棍棒下面出孝子。就像中国古代的师傅带徒弟的那一套严酷家法,稍有过错就会严厉的家法门规伺候。就像哪些去少林寺学武的徒弟先要去伙房干三年体力活。
于是有一段时间,就尝试让一宝自己安排作业计划,做完了只由妈妈检查或抽查。完成的情况非常糟糕,得到一宝妈的严厉批评才能得到一点缓解。
也查阅了很多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资料,几乎都是一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帮助。
只是,昨天又翻阅了西奥迪尼的《影响力》。其中的一个心理学实验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对两组学生进行两种不同方法的检测:把一堆玩具放在孩子身边,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诱惑力的遥控机器人是不准孩子玩耍的,其中一组测试者告知孩子,如果玩了机器人,会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另外一组的孩子只是被测试者告知,玩机器人是不对的,然后离开了实验室。他们透过玻璃窗观察孩子的举动。
最后的结果证明,哪些受到威胁的孩子确实没有玩机器人,但是几周以后在做同样实验的时候,当实验者没有明确告知孩子禁止玩机器人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玩了机器人。相反,哪些没有受到威胁的孩子在这一次实验中仍然没有玩机器人。
最终,实验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压力的时候,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
也就是说,当男孩们被告知不能玩机器人以后,他们为自己不玩机器人的选择负起了责任,他们真的认为,不玩机器人是因为他们不想那么做。毕竟,完了机器人也不会受到惩罚,他们已经从内心相信自己不想玩了。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想让孩子自觉地养成某种习惯,必须给孩子找到一个坚实的理由,让孩子照着家长的意愿去做,又让他对自己这一行为自觉自愿的负责。这种理由里蕴含的可察觉外部压力越少,效果就越好。
按照这样的理论,我们的严酷教育和物质褒奖教育都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到底该在一个什么程度上的理由算是不包含外部压力呢?
书中又给了这样一个具体的方法,比如孩子说谎,家长可以有三种劝诫的方法,其中一种是这样:宝贝,说谎不好,要是被我逮住了,就把你舌头割下来。这样的威胁暂时管用,但是无法实现长远的目标。
还有一种是这样:宝贝,说谎不好,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说谎。这是对于家教较好的孩子的做法,孩子一点就通。这一招对有些孩子是没有作用的,还可以说:要是你说谎,我会对你失望的。如果在严厉一点,还可以说:要是你说谎我会做一些我不愿做的事情。
可以看出,这是对于不同孩子的一种由浅入深的劝诫方法,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承受能力,尽量不以孩子所能接受到的压力方式呈现出来。而又让孩子明确的知道,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似乎,我们传统的严酷教育是借助于外部强大力量而改变个体心态,让孩子彻底的死心,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而西方的理论更偏重于从孩子内心想法来引导孩子,让一个观念从自己的内心成长起来,最终形成一种行为模式。
可能没有最完美的方法,只有更合适的方法。也感谢有更好方法的你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