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若金汤”,最初形容的是防守。战场之上,防御“固若金汤”,球场之中,防守“固若金汤”。
引申而来,则有稳固安详、高枕无忧之意。“固若金汤”,天下无忧矣。
那么这“固若金汤”,来源于何处呢?
典故出自《汉书》,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曾派一名叫作武臣之人,攻略旧赵之地。
那时有人劝谏武臣,不要杀降,一旦如此了,其他城市的郡守见横竖都是死,必然会奋力防御,使城市犹如“金城汤池”。
这里的“金城汤池”指的是用金属浇制成的城墙,以及用沸汤填满的护城河,以喻牢不可破矣。
而后,亦有“固若金汤”之说,兴许是“金城汤池”之别言。
再而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固若金汤”常被人用作“安稳无忧”之意,感情“固若金汤”,财富“固若金汤”,江山“固若金汤”。
只是这金城汤池也好,固若金汤也罢。让人感慨的是世间微妙,许多看上去“固若金汤”的东西,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稳固。
行文至此,想起的是明太祖,诛元之璋。
太祖打下天下后,为了稳固自己后辈的江山,使之“固若金汤”,可谓费尽心思。
先是为了防止老臣在自己死后篡权,将文臣武将给清洗了一遍,杀的杀,关的关。
之后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搞了一系列的“太祖铁律”。
其中包括,架空大官,实权小吏,意图使其互相肘掣。
天下百姓,职业固定,世代传承,打铁的要世代打铁,行医的则要时代行医,意图安稳人心。
就连他后代子孙的名字,也要依次带“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偏旁,意图借助五行相生、连绵永续。
劳心又劳力,使了那么多的手段,太祖看了看自己“固若金汤”的江山,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后,撒手人寰。
可太祖刚崩,他儿子朱棣就起兵造反。最后的结果是,太祖将有本事的文臣武将清洗了个遍,允炆皇帝无人可用,江山给让了。
之后呢,“太祖铁律”也没起到相应的作用。官员们互相牵制,皇帝没得利,反而党争严重,文官们各个以敢骂皇帝为“骨气”。
到最后明朝怎么亡的。土地兼并严重,为了养日益庞大的朱氏家族,搞得民不聊生,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以见得,太祖当初眼中的“固若金汤”,其实脆弱不堪。
世俗之中的权利、金钱、容貌乃至于武力,这些东西,都比不上太祖当初的皇权。
太祖尚且无法让自己的后人“固若金汤”,这值得我们深思。
究竟什么东西,才是真正坚固不坏,可以让我们留传给后人,让我们的后辈真正的“固若金汤”?
化浊
2018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