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个女歌手和一个民族的故事。
女歌手是个什么样的歌手呢?“比如让约瑟芬杂在别个中间唱几句,由你去辨别出她的声音来,这时你能听出来的,肯定只是一种平平常常的口哨声,至多由于纤细或柔弱而稍显突出罢了。”那么这又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呢?“我们这个民族几乎总是在忙碌活动,经常目的不很明确地四处奔波。”“我们这个民族的成员没有青年时代,也几乎没有童年时代。”
就是这样的歌手和民族,却寄托了作者卡夫卡的思想,那就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小说的开始就隐藏着矛盾与怀疑,约瑟芬到底是在歌唱还是吹口哨?而口哨是这个民族固有的本领,或者说是生活的表现形式。从这点来说,是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来自于生活,而又绝对不等同于生活本身。这也是全民族顺从于约瑟芬的歌唱,并且狂热追随她的理由,因为艺术就来源于生活,是和整个社会休戚相关的。
小说中的歌手约瑟芬,我的理解就是卡夫卡本人。在小说中约瑟芬是痛苦的,她要让人相信,她的演唱是真正的歌唱,而不是和别人的口哨一样。同时她认为:“她的歌唱能把我们从政治的或经济的逆境里解救出来,它的作用就在于此,她的歌唱即使不能除灾,那至少也能给我们力量去承受不幸。”在这里歌唱已经不只是简单的艺术了,而是高高在上,能够改变社会的一种政治手段。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其实卡夫卡的艺术道路与他最后的遗嘱,已经表现了他对艺术与社会的认知。
应该说歌手约瑟芬的艺术天分是独特的,但思想却是幼稚的,靠个人的艺术力量是无法改变社会的,获得的却是自己一点点被社会同化,因为艺术摆脱不了生活印记,何况艺术就来源自世俗的生活。小说后半段很细致的描写了约瑟芬和整个民族的关系。她的表演是给我们看的,也只有我们在看,同时她又依赖我们,从我们当中吸取她歌唱的力量。只是这种依赖后来演变成一种为了生活而世俗的斗争,这种斗争似乎与艺术没有任何的关系,它只是因为梦想、权力与欲望的提升,变得更切合实际。这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一样,而这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改变。
歌手约瑟芬在梦想彻底破灭后,没有选择,她只能消失在艺术之外,而这种选择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约瑟芬终于明白了一个事实,艺术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审美观念,歌手可以让一个民族狂热的追随,却不能改变整个历史。
最后可以用小说中的最后一节做结尾:“ 我们也许根本不会失去很多东西,约瑟芬倒是会幸运地消失在我们这个无数英雄的行列里,摆脱了尘世的烦恼,而按照她的看法,凡是出类拔萃者都得经受这种尘世的烦恼;由于我们并不推动历史,因此她不久就将像她所有的兄弟一样,升华解脱,并被遗忘。”
文中所引句子,均出自武汉大学出版社《卡夫卡文集Ⅰ变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