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其实脑子里还并没有清晰的思路。
这次的两天学习并没有全然投入。第一天下午到教育局开会,第二天上午又因为女儿出国旅游要填的表格进进出出。所以留下的印象有些碎片化。昨天补听了半天的讲课录音,心里有满满的收获感。感觉要记下的东西很多,一个一个问题来试着梳理一下:
1.语文教学的框架如何构建?
通过梳理教材,我们发现我们现有的教材以及课标,对于语文学习的本体性知识目标是非常不清晰的,这导致在教学中到底要教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根本性的问题上我们是非常混乱的,比方说:从三年级开始讲修辞,六年级还在讲同样的几种修辞手法,除了能应付考试的几道习题之外,如何理解修辞带来的审美效果,如何欣赏修辞,运用修辞,我们都缺乏明确的指导,以己之昏昏又岂能使人昭昭?
我们尝试着思考,是否已经有其他人已经做出相关研究可供我们借鉴?如果没有,我们是否着手可以来研究这件事?这无疑是相当有价值的工作,但我想这也是一个非常需要专业水准的工作,做出来的话应该会是一本厚厚的工具书,可供老师们随时查阅。
如果真的有这么一本语文本体性知识序列工具书,我们能在课堂中很好的运用,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不是就已经足够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孩子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积淀语感,积累语言,开拓视野,学会思考,构建人格。而且,更重要的事实是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提供智力背景的话,他也是很难真正理解这些重要的本体性知识,更不要说形成各种必备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的第一套大纲和第二套大纲的理论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原话是这么说的:“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而干国祥在2009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以两套大纲超越教材,以课程思想超越两套大纲》,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课程思想所关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它所关心的,是这个生命最大可能的丰富与卓越,而那些知识,将是作为这个生命获得成长的必要道路而存在、出现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卓越课程的开发者,这一天无论美好或者残酷,它终将到来,但它只属于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
综上所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们需要对那些孩子们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了然于胸,找到最恰当的时机,运用良好的教学技术使孩子们牢牢掌握。同时也要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在课程穿越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走向生命的丰富与卓越。(感觉要求好高啊,还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已经走在前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厚的资源供我们学习借鉴。去尝试,也许就能收获惊喜。)
2.心理学介入语文教学的实操策略。如何兜住学生的焦虑,如何看见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目标,如何重视课堂导入,激活孩子的身心,保证课堂参与效果?如何真正把孩子当成主体,而不是客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