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阿米尔•汗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们甚至称其为印度电影的标杆。从《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再到《神秘巨星》,无数中国观众被其出色的演技和资深的导演功力所折服。但是我今天想介绍的电影并不是这些而是一部流传不广的影片《地球上的星星》。
这是一部讲述教育与成长的电影。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伊桑。他和大多数同年龄的小朋友一样,喜欢玩,喜欢幻想。但是他又和其他的小朋友有不一样的地方,他的学习特别差。他九岁了仍在上三年级,不懂阅读,不会拼写,数学一塌糊涂。上课不认真还老是和老师对着干,唯一的爱好是画画。有一天课上,伊桑没有写数学作业,老师布置给家长签字的试卷也扔给小狗做了玩具。伊桑又担心又害怕,无奈之下选择了逃课。他独自一人在学校外的路上转悠了一整个下午。晚上,他将自己逃课的事告诉了哥哥尤汉,央求哥哥替他写了一份请假条。可惜纸终将包不住火,这件事被他爸爸知道了。学校将他的父母请到学校,校长说伊桑毫无进步,可能是智力有问题建议他的父母将他送到特殊学校去,伊桑的爸爸羞愧难当。回想伊桑在家里和学校糟糕的表现,纵使伊桑妈妈万般不舍,伊桑一而再再而三的央求,恨铁不成钢的爸爸还是将伊桑送到了寄宿学校。
寄宿学校里,初来乍到的伊桑不仅孤单寂寞,还因为在读写方面的糟糕表现不被同学耻笑被老师体罚。渐渐的伊桑变了。他变得沉默,一天到晚总是低着头,眼睛里透着迷茫与空洞,总是一副恐惧害怕的样子。
伊桑弄丢了自己!
而所有的一切在一个人到来之后发生了改变。他就是寄宿学校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姆。不同与过去老师死板的教学他提倡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沉默寡言的伊桑引起了尼克姆的注意,他发现伊桑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想救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伊桑学习差劲的原因。原来并不是伊桑不够努力,而是伊桑有先天性的读写障碍。当尼克姆老师将这件事告诉伊桑的父母老师们时他们竟然对此一无所知。之后尼克姆老师以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的故事引导伊桑他也可以像那些人一样伟大,借此为他重建自信,又用绘画来教他拼写与阅读。最终在伊桑和尼克姆老师的努力下,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中伊桑得了第一名他又变成了那个快乐又自信的小男孩!
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最想问的问题。在电影与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总是用相同的衡量方式来判断每一个孩子成长。在课堂上,数学有标准答案,语文有标准答案,甚至于艺术也有标准答案。这种做法合适吗?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一个加工零件的工厂还是栽种小树的林场。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千篇一律的工件还是一个个独具个性活生生的人?相信大家的心里都有答案。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的教育一直遵从孔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训。可是不知何时起我们的老师们说的最多的话从做人为先变成了“大家记一下,这个要考试;这个不考,节省时间我们就不讲了;一天看什么乱七八糟的书课本上的内容学会了吗……”诸如此类的话成了老师的口头禅。或许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压力大,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是,话这么说没错。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像伊桑这样的孩子呢?他们很努力,可就是学的不好。在现行的教育体系里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差生,是同学眼中的笨孩子,老师眼中的懒孩子,父母眼中的熊孩子。他们没有自信没有存在感,他们迷茫,仿徨,心理压力巨大却无人理解。很多的问题少年就是从这里来的。可是这一切他们也无可奈何,他们也曾努力,可惜力有不逮。当他们被同学瞧不起,被老师批评,回家还得面对父母恨铁不成钢的神情时,这又是谁的错?
电影里尼克姆老师与伊桑的爸爸有一段关于关心的对话:关心啊,是真的非常重要的,它拥有治疗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让孩子觉得是被需要的。一个拥抱,无时不刻给他们一个充满爱的吻,让他们知道我在关心,“儿子,我爱你,如果你害怕就来找我,你出错了、失败了又怎样?我都陪着你,不要怕”!这段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下的父母又有多少人做到呢?
细思极恐,到底是我们的孩子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还是我们的老师家长没有给予孩子正确恰当的引导教育呢?我想我们应当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只不过有些在落入凡尘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熄灭了。而我们的家长老师要做的不是责问他们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而应甘愿做一根火柴拼尽全力将他们重新点亮,让他们焕发出自己的光芒。
愿我们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