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学期间读过一本书——《叫母亲太沉重》,那时总是读着,读着,便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那一篇篇透着母爱的真情故事,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想起那些艰辛的年月和沉重的母爱。
书前代序中有一篇文章《当我老了》,开篇就让心灵的震撼不亚于撕心裂肺的痛。“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不成功还是失败,她都属于你自己。在你落魄的时候陪伴你,在你成功的时候注视你,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一回头,就会发现,她就站在你身后凝望你,她就是你一切的光荣与骄傲——母亲。”
是的,这就是母亲!无论贫穷与富有,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能与你永相厮守的人。
这些年来,常被那些催人泪下的母爱故事对我们的灵魂再进行一次洗礼,让我们更加珍惜母亲所给予的一切!同时提醒着我该如何去理解母亲,如何去爱母亲,如何去孝敬母亲,母亲是这一生中,对我们最疼爱的人,也是这一生中,我们最不舍的人。
但在生活上,我总是忍不住偏爱父亲多一点。
我在家中排行老四,前面是三个姐姐,后面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小时候总觉得母亲有点重男轻女,比较溺爱弟弟,好吃的都多给弟弟,对我们几姐妹则指手画脚,家务活不断,而父亲则能够一视同仁。其实,由于姐妹多,年龄相差也比较大,父母对姐姐们怎么样,小时候是没多少印象的,三个姐姐都是十几岁时就因生活所迫,早早就跟着亲戚外出打工了,几乎有记忆以来,家里的生活就是都是围绕着父母、我和弟妹几人的。
偏爱父亲,是因为父亲知识文化比小学没毕业的母亲要高,小学期间的课后功课大多都是父亲负责耐心辅导的。我读书时成绩一直偏理科,小学时代便经常代表班级或学校参加县里或市里奥数竞赛,那时总觉得所获的奖项荣耀里有父亲的一半功劳。因为不管是鸡兔同笼问题,或追及、相遇问题,还是求阴影面积的几何问题,备考前多少个夜晚都是父亲耐心陪伴着,认真指导,一起思考,一起复习。中学后,随着年级的增长,问题越来越深奥,父亲再也无法在解题思路上辅导我了,但每次假期回家,只要有带作业回家,父亲总让我少参与家务农活,多空出时间来做功课。记得有段时间(应该是读初三时)因为英语等文科成绩差,产生了厌学情绪,总跟父亲埋怨升学压力太大,读书太辛苦,又怕如果考不回原校(市重点中学)高中,就要面临结束读书生涯,跟姐姐一样外出打厂工的生活。有一个晚上我又在庸人自扰时,父亲语重深长地对我说:“傻女啊,爸爸也知道读书用脑是最辛苦的,比我们干体力活还辛苦,但人生读书生涯也就十几年,用这十几年的辛苦换以后十几年的轻松生活,不是很值得吗?现在不辛苦一阵子,以后就要辛苦一辈子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埋怨过读书苦或累了,甚至觉得父亲那朴实的话简直是至理名言。
偏爱父亲,因为父亲是个最讲理的人,不像母亲,整日啰啰嗦嗦,有点什么事就唠叨个没完没了。父亲是属于多做事,少说话类型的,我们日常有个什么做得不对或不够好的地方,也总是点到为止,甚至确认过眼神就过了。
偏爱父亲,因为与父亲总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生活趣事可以说,新奇逸闻可以谈,天文地理可以聊。父亲爱看小说,也爱好历史文学,所以不管是金庸古龙,还是聊斋志异都能聊上一阵。所以以前打电话时,总喜欢跟父亲聊,不管是生活真事,还是道听途说的奇谈怪闻。
但不知从那年开始,父亲突然就老了,耳朵有点重听了,不管谁打电话回去,他都很少听了,与我们的话题也越来越少了。这几年还因为血管硬化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经常心绞痛,干体力活或休息不好都会发作频繁。于是我们就不让他再耕田种地了,这两年也不让他管理荔枝果树了的。但今年春季,漫山遍野的果树花期都开得很好,果子也挂满枝头,于是他又忍不住瞒着我们去给果树施肥喷药,打理起果园的荔枝龙眼来。直到荔枝丰收开摘了,姐姐、姐夫和弟弟们,实在担心他过于辛苦而导致病情加重,不得不请假回家帮忙摘荔枝,怎知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好不容易等来好时节获得果子丰收年,却因供过于求大滞销,去年7元一斤的桂味今年五毛都没人要。辛辛苦苦大半年,荔枝是丰收了,卖出的钱却不够肥料及农药的成本,更别提人工及姐弟们请假的误工费。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如今将近八十,终于在我们的一再劝说下放下了绝大部分的农活,但同时也就等于失去了他自力更生的生计来源。虽然我们逢年过节的都会三五百的给予一点过节费,甚至妹妹坚持每个月支持一定的生活费,但节俭了一生的他,总恨不得把每一块钱都掰成两半花。甚至心脏不适的药,都因为怜惜检查费和医药费太贵而不肯遵从医嘱按时复查和定量吃药。一天三顿的药,疼痛时就一天吃两次,不痛时就只吃一次甚至直接不吃。两个月的药量,总给他省出个三四个月都没吃完,我们一说他,他就说“是药三分毒,多吃无益”,其实我们都清楚,他不过是心疼那点医药费。
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很难听到从他嘴里说出与关爱相关的话语,但对我们的疼爱分毫不少,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女儿出生那年,他已经七十有六,高血压、心绞痛等已经缠身多年,但仅因我女儿在月子里经常夜晚定时啼哭(迷信说法是因有“胎债”未还,医学说法是肠绞痛症状),在我女儿满月时,便不顾自己身体不适,在一个亲戚老乡的陪伴下坐大巴颠簸七八个小时几百公里到省城,只为帮我女儿“还胎债”。我没有阻止或拒绝,不是我也相信封建迷信,而是我明白父亲这不辞劳苦的一趟倾注的是对我女儿健康成长的关爱和期盼。又如我在省城买了房,新居入伙时,父亲已经七十有八,满头白发,步态蹒跚。按照老家风俗,新居入伙要在“吉时”进行各个房间“点火仪式”,而父亲正是十乡百里里家喻户晓的风水先生,这种风俗仪式他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我新家乔迁时,他又独自一人舟车劳顿地赶到几百里外的省城,只为能在“吉时”时为我新居做个“点火仪式”,愿我们从此能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那次的新居入伙“吉时”是在半夜三点多,年近八十的父亲几乎一夜不合眼,为“点火仪式”准备各种前项预备事宜,仪式结束后已经五点多,而父亲还要赶去坐六点半的长途大巴赶回老家,因为当天下午老家那边有个行政性的活动要求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本人在村委会签名按指纹才能领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金的。我年迈的父亲哟,在为我熬完一个通宵后,连顿饭都来不及吃又独自坐七八个小时大巴颠簸回老家了。每每想起此事,我都满怀愧疚和感激。
当然,我跟大多数人一样,年少时是不懂父母恩情的,待到年龄的增长,甚至自己也养儿育女后,看着自己的孩子渐渐地长大,才真正懂得父母恩深。可这时,又得忙于成家立业,为自己的小家庭辛苦打拼。等自己静下心来,想好好来陪陪父母时,却发现双亲所剩的时日已经不多了。这还算是幸运的,有的人,是在恩亲已经离开时,才想起来平日里对父母的陪伴太少,这将是终身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想想就会让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