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坛相遇,在平凡中读懂生命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习惯了用简单的数字和图形向孩子们解释世界,却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找到了另一种朴素却深邃的“数学”——生命的算式里,苦难与希望的总和始终守恒。 

一、地坛的课堂:从荒芜中看见生机

初读《我与地坛》,我被史铁生笔下那座“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古园深深吸引。园中剥蚀的琉璃瓦、坍圮的高墙,像极了课堂上那些因成绩落后而垂头丧气的孩子。史铁生说,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瓢虫“支开翅膀升空”,蝉蜕“寂寞如空屋”……这些细微的生命,让我想起教室里那些常被忽视的“小透明”——他们或许做题慢、反应迟,却总能在某个瞬间用独特的视角点亮课堂。正如地坛教会史铁生“死不必急于求成”,我也开始明白:教育不是催促花开,而是静待每一颗种子找到自己的季节。 

二、母亲的算式:爱是无声的加法

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总在园门外“端着眼镜像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年轻时,我也曾像他一样忽略过母亲的牵挂,直到自己也成了老师,才懂得那些“欲言又止”的分量。班里有个总写错数字的孩子,我像他母亲一样偷偷观察:原来他总把“6”写成“9”,是因为手腕受过伤。那一刻,我仿佛看见史铁生的母亲“在地坛的每一寸土地上留下脚印”——最深沉的爱,是默默为孩子的困境“补位”,而非强求他们跟上别人的脚步。 

三、生命的等式:残缺与圆满的平衡

史铁生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就让我在此坐下,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这让我想起班上那个因车祸失去右臂的女孩。起初,她用左手写出的数字歪歪扭扭,但我不曾催促。直到某天,她用左手画出了一条比所有人都直的线段——原来“残缺”也能成就另一种圆满。就像地坛的四季轮回,秋风扫落叶是为来年新芽腾出空间,教育的真谛或许正在于:接纳不完美,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书写答案。 

如今,每当我带孩子们在操场观察树叶的脉络,或蹲下身陪他们数蚂蚁搬家的次数时,总会想起地坛里“窸窸窣窣”的生命响动。史铁生用轮椅丈量出的哲理,与我用粉笔写下的公式殊途同归:真正的教育不在宏大的说教,而在教会孩子像地坛的野草般,于平凡处扎根,在裂缝中生长。正如书中所言:“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孩子,都藏着照亮未来的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