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名校的一名中学教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老师在学校里是感受不到被尊重的......”。
原来,不止在学前教育,也不止我一人有过这样的感受。
教育领域中不受尊重的现象普遍存在。
前几天,食堂师傅对老师呼来喝去,颐指气使的态度,更是让我质疑老师在学校里的地位。每个岗位的人,都能对老师咄咄逼人,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基本的说话礼貌都省略了,上来就一句:“一天天的能不能干点事了?磨磨唧唧的真能耽误事。”
虽然园长介入,对他们进行了说教。但最后,老师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等来。
所谓的“尊师重教”,此刻尽显苍白。
的确,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在现实中面临着多重挑战:
很多家长会认为老师只是“陪孩子玩”,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却低估了其中的教育专业性;还有,老师与家长沟通时,常被当作“服务提供者”,而非教育合作伙伴;在学校内部,会被视为“辅助岗位”,而非专业教育者......
那么面对这些现实中的挑战,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首先, 转变自己的心态。
1、区分“尊重”与“认可”:理解有些行为并不是针对老师个人,而是对方对教育理解的不同。就拿前面食堂师傅的行为来说,他只关注自己是否能赶紧干完活下班,并不能理解班里的生活常规。
2、寻找微小成就感:每天记录3个孩子的进步时刻,这些往往是你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
建立教师共同体:与其他教师组成支持小组,定期分享感受和应对策略,互相提供情绪支持。
其次,建立专业边界与权威感。
1、打造专业形象:准备一份《班级通讯》或每周教育简报,展示你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性,让家长看到背后的教育意图
2、设定沟通规则:建立固定的沟通时间和渠道,避免随时被打扰,比如使用家校联系册或指定沟通平台
3、使用“教育术语”:适当使用专业词汇(如“感觉统合”“执行功能”),但要用通俗例子解释,树立专业权威。比如,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整天都在玩而不上课?”我们可以提供理论支持+展示教育目标:“我们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比如今天这个活动专门训练...”
最后,是长期建设性策略。
1、创建家长教育系列:每月举办一次15分钟的微型工作坊,展示你们正在培养的孩子能力和未来优势。
2、可见化工作成果:通过照片、视频记录学习过程,并配上专业解释,让无形的工作变得可见。
3、专业发展:参加培训并获得更多资格证书,增加专业权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