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朗读者,我都非常的感动。感动我的并不是主持人董卿睿智的头脑和诗一般的语言,也不是担当朗读者的名人多么的有名气,也不是所读的文章有多么的动人,相反,感动我的是那些没有上台,而是在朗读亭里朗读的普通人。
他们走进朗读亭,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读给自己的爱人,读给未出世的宝宝,读给已经去天堂的亲人……
朗读者范雪晴在朗读亭里对自己的父亲说:“你的期盼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负担,而是我前进的动力。”听到这些,朗读亭外的父亲泪如雨下,因为他们父女俩刚刚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父亲激动地对女儿说:“你永远是我的宝。”
这位父亲的孩子患有唐氏综合征,曾经在一个下午,他打算偷偷地把孩子送出去,但是最后并没有狠下心来。于是从小到大一直在教孩子,从什么是大楼、红绿灯,到如何生活自理。
他读着纪伯伦的《论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他也在生活中体味着这首诗的意蕴。
这些普通人,他们可能普通话不标准,没有那么字正腔圆;他们可能不会什么朗读技巧,不懂得抑扬顿挫;他们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却无一例外的饱含深情。他们都在朗读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正是这份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令人感动不已!
在朗读亭里,人们可以饱含深情说出自己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的的爱。它给了我们普通人一个机会:大声说出自己的爱。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不可以任性,为所欲为。
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中,无论是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感情都是内化于心,而很少外化于形。尤其是父亲,我们经常说母爱似水,父爱如山。如山一般的爱就是非常沉重,而又喜怒不形于色的。
在与家人的相处中,我们往往重视了礼教的规范,却忽视了情感的需求。
在欧美的电影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在孩子的额头上印上深情的一吻,然后说,宝贝,妈妈爱你!
但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却很少见,更多的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呼喊:爸爸妈妈,你们到底爱不爱我?
朗读者无疑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途径,也给了我们一个警醒:爱,就要大声说出来!爱,就要让你所爱的人知道并感受这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