呱呱堕地,赤子之心,牙牙学语,蹒跚学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起点。
记得在去年看过一部IMDB高分的人类长成纪录片。从我们的第一声啼哭到最后一次呼吸,我们的身体正经历着不断的微妙变化。我们的每一个本能动作以及从外界受到的每一次刺激,都能通过我们的皮肤、骨骼、器官、肌肉以及细胞得以体现。我们一生中平均呼吸7亿次,成年后的骨架每7-10年就会更换一次,身体每分钟会死掉3万个皮肤细胞。
写到这里,我想起李笑来老师常说的那句话:7年就是一辈子啊。
想想我们的身体细胞能够迭代,更何况我们的大脑,甚至是我们的心智能力呢。心智是什么?心智是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并综合地指导一个人自身的行为。
人生初始,新生婴儿几乎只有“反射”这样的本能,你看,哪个宝宝不是饿了、疼了就哭,舒服了、满足了就笑呢?在ta身上,环境变化对其投射的影子显而易见。这个时候作为普通成年人的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是,婴儿的心智能力近乎于零(这或许并不是客观的事实)。然而人类之所以和其它动物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人类拥有比其它动物更为发达的大脑额叶,使得人类天生拥有比之更为发达的环境学习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毫无疑问,宝宝们天然具有开启心智的潜能。
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如果得到持续稳定的加速度,它的惯性动能就越大,似乎这么看如果一个纯粹的人能够获得循序渐进的成长培养,ta的“学习能力”自然是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强大的心智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的成长多多少少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快乐和烦恼也总是如影随形。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就像和平年代的经济腾飞,城市因此发展,高楼大厦平地起,甚至因为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而重新规划,重新建设——上不封顶;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就像战争年代的经济停滞,四处狼烟,城市到处断壁残垣,人们的生活一落千丈——下不保底。
幸而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得益于此,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地延长,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养的、可发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一个起点。让我们跨出第一步,仅仅通过几分钟的烧脑,来体会自己平日可能忽略的心智力量。比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突然有一天你的恋人对你说“你怎么这么自私呢!”这样的时候,你会很受伤——即便人天性自私,可你觉得自己对ta一直是非常关心和体贴照顾的。然而ta今天的评价,很可能说明你身上有你自己并不知道的部分。仅仅从字面意思,我们还能够从“自己所知道的”和“自己并不知道的”,一下推己度人出“别人所知道的”,进而发现可能存在的“别人并不知道的”。
好吧,从这4个要素和2个方向(X和Y轴),构建出一个简单粗暴的“你”的表格。
自己身上最为隐秘的部分就是上面表格中画了阴影的区域:自己不知道的、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现在,弄清楚阴影区域究竟是什么和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这里暂时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现在竟然仅凭你的心智就知道了你原本并不知道的“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你自己的存在!
窥叶知秋,要知道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能量的支撑,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心智活动呢?脑科学研究得到了一个震撼的数据,仅仅在日常,一天下来脑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竟是人体总消耗的25%。基于这一点,我们就更加要去了解自己的大脑,更加去爱护自己的大脑。
而作为一个人,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同为灵长类,这就是我们与猴子和其它猿类的区别,仅仅源于DNA上那2%左右的不同,我们的祖先原来是古猿群中较弱的那部分,在弱肉强食的蛮荒时代,那些体型更为强壮的猿猴赶走了我们的祖先,迫使他们向世界各地大迁徙,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不断磨练生存能力,经过几百万年的沉淀,逐渐进化出了特殊的“大脑额叶”,从而拥有了其它物种很难拥有的“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使得人类拥有了语言,发明了文字,形成了逻辑思考能力,最终拥有了强大的心智力量。了解到自己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之后,只需要牢牢记住一个事实就可以从起点不断进步,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上表里,在第一和第四象限,我们是安全的,然而在第二和第三象限,我们将可能因为自己有限的认知,为判断失误付出惨痛的代价。但无论如何,我们因此能够警觉“我们的认知往往背离现实”——“反直觉”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了我们拥有了使自己不断进步的自省机制。
如今休闲娱乐的选择太多,以至于在生活的方方面满无孔不入。看似控制在手的生活,实际上会使你败给自己的大脑和情绪,因为生活体验一直告诉你,那种简单不费脑的感受太流畅了,而那种复杂烧脑的感觉太拧巴了嘛。
一个常见的调侃段子:
考试临近,你的内心挣扎,因为手头正有一本必须恶补的书需要认真阅读和理解。你深吸了一口气,充满了仪式感地正式开始,片刻之后,那些扼口的文字使人心感口渴,你要找一瓶水喝,于是起身途经客厅打开冰箱拿出一瓶饮料,拧开瓶口美美地滋上一口,心里那个舒坦。这时你的手机通知声叮咚响起,你走向书桌顺手拿起手机,却并没有要坐下的意思,而是低着头不由自主地徐徐来到沙发旁,一个葛优躺让你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面前的那块小屏幕上,哇朋友圈好多人在晒美食,哇公众号齐刷刷一排小红点十分刺眼,点点点…2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你稍稍发了个呆,忽然想起你连一页书都没有看完,内心好似更挣扎了。
上面这个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呢?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么?答案是你的大脑太活跃了,它喜欢新鲜和刺激。这原本是好事,但在很多的时候,也可能是坏事——你的大脑如此活跃,活跃到足以操控你的注意力,使我们远离心中对自己的期许和控制,平添不少烦恼和痛苦,这不是你的错,请记住你的大脑并不是你的全部,你应该升高一个维度来看待自己的大脑,你才是大脑的主人。
如果你看到这里觉得道理都懂但还是有“臣妾做不到啊”的矫情,请先了解一下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约翰·纳什和《人类对意义的追寻》作者维克托·弗兰克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困境,再来想想当下的自己和他们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胡子犹如丛生的杂草,你绝不会把这样的形象和一位世界级学府的大学教授联系起来,约翰·纳什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从理性数学家变为分裂癫狂人的日子,使他完全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性思维,出现各种妄想和幻觉,被诊断为‘妄想精神分裂症’,数度因此错失了菲尔茨奖和诺贝尔奖提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尽管纳什早已默默无闻,然而几十年来他的均衡理论却持续发酵。难以想象的是,纳什通过大半辈子的挣扎,他在痛苦中学会了控制自己(异于常人活跃)的大脑,不再为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20世纪80年代末,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迎来了他生命里久违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1942年的维也纳,他和家人包括他的新婚妻子一起被纳粹逮捕,关押在波希米亚地区北部的纳粹集中营,不久他朝思暮想的父亲、母亲、兄弟、妻子都被纳粹残酷地杀害。这样的经历得承载多大的痛苦!直到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他突然想明白,“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于是,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相反,他在脑海中设想,自己重获自由之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他尽管身处牢狱,却竟然可以让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并在67岁时领取了飞行员驾驶执照,80岁时仍能攀登阿尔卑斯山。
尼采说过:"打不垮我的,将使我更加坚强",伟人谓之伟人,只因他们敢于直面痛苦的根源,选择主动的态度来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在这个时代,伟人已是遥远的星辰,“高标准严要求”这种事常常需要付出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毅力,幸而人类是那种“一言不合就动手”的物种,人们在心理学领域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了痛苦的一个小bug——大脑的自我保护本能使你遗忘痛苦,一旦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上去的时候,痛苦就会几乎自动消失,在你重新注意它之前,它不会回来。你有没有想到了之前的那个调侃段子呢?在那个调侃中,你的注意力就像经不起诱惑和急于摆脱痛苦的小白鼠,不断地逃避到下一个诱惑源上,却不料痛苦就像它的小尾巴那样如影随形、挥之不散。另外你可能没有想到的是,注意力同时也能像小白鼠那样接受实验者的训练,知道这点,你就应该做自己大脑的实验者,训练自己的注意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呢?李笑来老师给出了我认为的3个方法:
A.记录注意力被动转移后的尴尬情景,定期回顾。
B.转化痛苦的(单位属性),在情绪层面通过二分法将负面影响暖化为动力。
C.稍稍推迟你的满足感,刻意去傲娇地想——“我就是不要轻易得到”和“我先做会儿别的事”。
如A,我这两周已经好久没有好好动笔更新文章了,觉得违背了“哪怕不更不发也要天天动笔”的初衷,并且因为每天看到订阅号大V们的日更进而觉得自己特别尴尬,我把这件事的感受写进了备忘录设置每天提醒,每次打开看到心里都不由噗通一番,进而促进我决心更完本篇,昨天发狠直接放了公众号预告,和自己撕逼。
如B,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长久以来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毫无进展,一直都把背单词当作痛苦的经历来处理。结果是,每个单词的记忆都包含着痛苦——我们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这些单词遗忘!书中李笑来老师那个朋友的事例践行了转化痛苦的方法,当时他为因国外奖学金而必须掌握的20,000单词量发愁,经过2天的时间终于说服自己去快乐地面对它们,20,000个单词换算成每年税后40,000美元的奖学金,在汇率差不多是8:1的当时大约相当于320,000元人民币。那么,每个单词应该大约值20元人民币,每勾去一个记住了的单词,他就会想象一下刚刚数过一张20元人民币的钞票,每天睡觉的时候总感觉心满意足,因为今天又赚了4000块!这还只不过是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如C,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关于戈尔曼“推迟满足”的实验。实验者找来一批四岁孩子,给他们每人一块糖,并告诉他们若能等主持人回来再吃这块糖,则还能吃到第二块糖。戈尔曼悄悄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只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迫不急待地把糖塞进了嘴里;而有的孩子则很有耐心,而且很有办法,想出做游戏、讲故事之类种种方式拖延时间,分散注意力,最终坚持到主持人回来,得到了第二块糖。这个实验证明了人类欲望显而易见的特点“立即反馈,立竿见影,马上有结果”是大多数人的天性,野心永远是少数人的天性。
现在运用你的心智,想想ABC方法中的共通点是什么?是耐心——面对失败的耐心,面对痛苦的耐心,和面对欲望的耐心。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拥有普通的智商,学习一点简单的策略加上大量重复,并长期地执拗地专注在一件最应该做的事情上,通过挣扎和锻炼,就能习得比绝大多数人更多的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甚至,可能会仅仅因为他们惊人的耐心,那些打击和挫折对他们来讲不再称得上是打击或者挫折,那些威逼和利诱对他们来讲根本并不存在……
让我们来重温这句话: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养的、可发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一次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