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萨利机长》改编自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瓜拉迪亚起飞。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博乐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
在影片最后的公开听证会上,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通过online在线去看电脑模拟和人为模拟1549航班双引擎实效的状态下,是否可以成功迫降在两个靠近的地面机场。都得到成功验证可以迫降在地面机场。
此时萨利机长开始说飞机被鸟撞击后你们马上飞回地面,这样做根本没有加上人为紧张时间和考虑反应时间,当然可以成功飞回地面。于是NTSB才加上35秒的反应时间,从而验证得出,唯一的迫降选择,只能是哈德逊河。
人们试图通过事后预测模拟的方式,说服所有人,其实有更好的选择和更有方案。
从事后总结经验形成经验和常识,是频繁的行为。因此产生了非常多的言论“如果当时怎么怎么样,就不会发生什么”,然而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点子真的如此吗?
如果真的将人放到那个时间截点,其实并不能做得更好。我们经常为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决策而责备决策者。
从9.11那天早晨往回溯,指向灾难的种种信号看起来似乎非常明显。
一份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报告列出了这些被人忽视或被人误解的线索。CIA知道基地组织的爪牙已经潜入了境内。一个FBI情报员给总部的一份备忘录是以这样的警告开始的:“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本拉登可能会将学生送到美国参加民办航空院校的联合行动。”FBI忽视了这份准确的预测。
在点滴有用信息的周围是堆积如山的无用信息,事后聪明看起来十分清晰的事情而言,事前却没有那么清晰可辨。
上一篇文章中,我讲述了三位不同岗位职场人士异常离职的案例,发现其实这些案例中的失误在事后看起来都非常明显,教训的总结也是管理常识,作为当事人,真的能从这些事中吸取教训,避免再发生此类事情?
我们知道的经常会比我们所能做的要多,常识总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事后聪明式的偏见常导致人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做出过高评价。
应保持对常识的批判性思维和辨析,去区分真正的预测与简单的事后聪明。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已提到过了——哲学家怀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