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二十一天,也就是说,我养成日更的习惯还需要一天。说起习惯一词,我知道,它的长期性是相对的。比如读中学时,我有每天起床跑步的习惯,但现在没有了,那时我也有每天早起读英语的习惯,现在也没有了。比如我在疫情期间,有在跑步机每天跑四公里的习惯,解封后的一段时间,这个习惯也没了。
所以,我可以数一数,从小到现在,已经养成过多少个习惯,又换了多少个习惯。有些事情,虽然每天都在做,但不应该称之为习惯。例如吃饭睡觉洗手间,这些事情都是人的生理行为,不做不行,每天少做一件,就会出人命,因此这些不是习惯。我们可以把习惯理解为后天养成的一个长期性而又有规律的行为。
不同的人生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习惯。例如公司职员要养成加班的习惯,学生要养成早起早学习得习惯,老年人要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等等。一个人的有规律的行为称作习惯,一群人有相同的行为称作习俗。马上要过年了,南北方的不同点又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点。过年吃饺子,汤圆还是叫元宵,腊月二十三还是二十四是小年……这些都有不同。有时习俗的形成背后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例如淮南牛肉汤,是跟皇帝有关的。一般人不会去考虑皇帝放着山珍海味不吃,却去喝了一碗牛肉汤。但是它却成了一个地方特色美食,一个可以带来好处的习俗。很多地方都会把地方特色开发出来,供其他地方来的人参观欣赏。如果一时找不到有历史背景的习俗,不妨找团队专门设计一个习俗。总之,能带来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淮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带的人,那里粮食以小麦为主,人们的饮食都和面食有关。什么板面,烩面,凉皮,格拉条,烙饼等等,都是差不多的地方美食。一个人长期食用一类食材,如果突然更换,一定会引起不适应。我不止一次的听到南方的朋友说起吃馒头的不适感,他们总觉得嚼了半天,还是没法吞咽,不像米饭那样,嚼几下就发觉明显的变化,可以吞咽时就拖到肚子里。馒头吃下一口是一块的,嚼了几次之后,还是一块粘糊糊的。所以变化不明显,有的同学是因此感觉不好的。
吃辣椒不是我们那里的习俗,但是同时又觉得有辣椒的菜可以增加食欲。吃的辣椒基本上都属于微辣,当我试过湖南,四川的辣时,才发现吃过的辣椒,都是小角色。所以不免引起人们的思考,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地方的人能够受得了辣,有的地方不行。
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长期的饮食会影响一个人肠道里面的细菌群落,如果一个人长期吃素,那么相关的菌群就会发现更多的食素类,如果想要换口味,需要提前做好一定的适应,循序渐进的来。记得,我第一次到武汉,去吃那里的鸭脖子,第一口下去就让我的胃翻江倒海,汗水直流,辣的难受。放假回家,买了一点,拿出一块放进菜里,一个人就不敢吃了,整个菜都辣的人难受。后来,经过两年的适应,再吃同样的食物,一点感觉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