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是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创作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76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以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为出发点,通过对生命起源、遗传机制的论证,确认基因既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详细介绍了社会学说中的诸多论题,如利他和利己行为的概念、遗传学上的自私定义、亲族学说(包括亲子关系和群居昆虫的进化)、性比率学说、相互利他主义、欺骗行为和性差别的自然选择等。
✍️作者将生物进化的单元或层次确定于基因,并指出基因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私”。基因为了达到生存目的会不择手段,比如动物照料后代这种从生物个体角度看可能是利他的行为,实际上是受基因控制,以便完成基因自身的复制和生存。所有生物个体角度的利他行为,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拷贝自身,以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
✍️提出生物的个体和群体只是基因的临时承载体,只有基因才是永恒的。不同的基因组合是为了互相利用,以更好地复制。不同生物承载着不同基因组合,好的组合使基因能成功扩增,生物也随之兴旺发达,不好的组合则反之。这从基因自私性的角度说明了生物的兴衰史即生物的进化。
✍️书中还阐述了即使在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夫妻等人们认为最亲近的关系之间,基因也是自私的。例如在雌雄结合中,雌性投资额更大,导致雄性更具乱交倾向,而雌性挑选配偶更谨慎;但在鱼类中,由于体外受精的特殊交配模式,通常是雄性承担抚育角色,这看似反常的行为实则也符合基因的自私本性。另外,生物间的利他行为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例如海洋中一些小鱼虾为大鱼做清洁的共生现象,互助初衷并非利他美德,而是自私本性。经过无数次博弈,只有互相合作的个体才能代代繁衍、生存至今,即凭借自私本性也可演化出利他行为。
✍️在最后一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基因——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
作者道金斯认为,人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能通过理解社会关系中的对称性和逻辑性,为政治见解注入新活力,并为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柱,也会对自身受苦受难的诸多根源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生物的各种行为和进化现象,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启发性,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并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不过,该书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例如有观点认为它可能让人对生命的意义感到绝望等。道金斯后来在其他著作中针对这些反应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