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倾听最亲近之人的需求,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倾听,我们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其实远远不够。
倾听,在于每时每刻,每一个彼此。
~ 一次游戏力沙龙 ~
今早受邀参加父母游戏力沙龙,带着学习老师如何开展一场父母沙龙的心态去的。沙龙主要针对父母如何感知并掌控自己情绪,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如何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并调节情绪而展开,虽然我也曾学习过游戏力的内容,但在线下参加沙龙,还是第一次。
期间有一个环节是“倾听”。所有人两两一组,分别作为倾述者和倾听者,每一轮讲述时间3分钟,结束后互换角色。
讲述的内容是关于“养育中的情绪挑战”。按以下框架来讲述:
1.情绪挑战事件 → 2.父母常见反应(行为、想法、感觉、身体反应)→ 3.孩子的反应 → 4.孩子的情绪状态(被堵住/被阻滞/自然流淌)
倾听的规则是:当倾述者在说的时候,倾听者不打断,不建议,不评判,不劝慰;允许倾述者沉默不说话,直至用足自己的3分钟时间;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 倾听和倾述 ~
我和左手边的妈妈结对,她讲述了参加女儿运动会遭遇女儿冷脸的经历。我听得认真,她讲得投入,她的倾述时间到了都还没讲完。因为我做教练的习惯,倾听是很自然的事。教练在和客户的谈话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倾听客户,并在倾听客户的需求和渴望中,提出有力的发问。
轮到我当倾述者,讲述了儿子昨天在球场被足球误打中肚子大哭不止的情形。记得当时是足球训练课结束,娃爸询问儿子足球去哪了?两人返回训练场寻找,没想到不一会儿听到远处传来儿子哇哇哭声,还隐约听到娃爸的责备声“这有什么好哭的?”我连忙赶过去才知,娃去训练场找球,不仅没找到球,还被场内飞过去的足球击中肚子,哇哇大哭~娃爸当时在场,看到球飞过去打中儿子并不是重击,于是安慰儿子别哭,没想到儿子越哭越猛,娃爸劝说无果不禁又抱怨孩子无理取闹。
我觉得孩子大哭,一定有他的需求,也许是寻找丢失的足球,结果失望而归,害怕父母责怪他又弄丢东西;恰好又被足球打中,心里更觉委屈,大哭也许正是为了宣泄失望和委屈,也许还希望转移父母注意力,别批评他丢三落四(我的猜测……)我过去拥抱了儿子,问他哪里被打疼了,帮他揉一揉。开始儿子还止不住哭,我就拍拍后背说要是觉得疼就哭会儿吧。一边还不停地帮他揉肚子,也没问球丢了的事。这样安抚了好一会儿,情绪才慢慢平复了。
而爸爸劝儿子别哭了,说“这有什么好哭的”,就是平时家长最喜欢干的事。不仅没有接受和面对孩子的情绪,还要用自己的感受和标准去评判。孩子的大哭往往就是不知道怎么合理应对突发事件,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只会用哭的方式来宣泄。如果家长不能看到孩子的困顿,不能体会他的心情,就失去了一次和孩子链接的机会,如果再有不恰当的评判,还会激发孩子更大的情绪,把沟通的可能打断了。这也是儿子经常不喜欢跟爸爸交流沟通说心里话的原因之一。
虽然昨晚我跟老公反馈了白天儿子大哭时,他不耐烦反应时我的一些想法,但我隐约感觉到,他对于我的意见反馈,并没有很愿意接受,当时我也没太在意,只觉得自己帮儿子发声,指出老公行为模式的不当之处,是件挺正确的事。
~ 倾听的觉察 ~
今天沙龙里我作为倾听者的体验,突然让我有了些很不一样的觉察:
我发现自己在倾听那位妈妈讲述她的情绪挑战故事的时候,充满了允许和包容,全然的聆听,没有一丝一毫的评判。我面对孩子的哭泣,也充满了包容和允许,接受他的大哭,接受他的发脾气,因为我相信他一定是遇到了不舒服的事情,他还不会很好地处理自己面对的问题,不会正确处理情绪,只会用哭的方式来表达。
然而在这个事件中,我是否很好的倾听了老公呢?
好像并没有。
我带着对他的评判来处理这件事。他抱怨孩子“小题大做”,跟我吐槽孩子无理取闹,其实都是他无助的表现,他并不知道怎么面对孩子的哭闹,不知道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只能对着孩子发脾气和指责。如果这时候我不是批评他不懂孩子,而是很诚恳的跟他说“老公,我知道你也挺无奈的,看着孩子大哭却不跟你说原因,你也很着急~”也许这时,他才会从自己的情绪中走出来,以一个平和中正地状态跟我探讨孩子的问题,而不是被情绪裹挟。
有时候,倾听最亲近之人的需求,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倾听,我们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其实还远远不够。
倾听,存在于每时每刻,每一个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