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对歌舞片无感,但没想到,自己会栽在这一部上。《爱乐之城》不是那种理解到故事内核便能够放下的电影。我会再看第二遍。人物,故事,场景。设法再多看一遍。画面,舞蹈,音乐。直到这些成为右脑中的一部分,让我可以在远离影院的百无聊赖中,失意也好,快乐也罢,能够在某一个别人不会留意的平常时刻,偶然间还能想起“美好”这个被现代人所嘲讽的词的本义。
知道《爱乐之城》获得的众多奖项数量之后,或许会让不少资深影迷感到困惑,如此一个俗套的好莱坞梦,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为何会赢得如此多的赞誉。
好电影怎能不反映现实,好电影怎能不深刻批判。 随便看看网络上的各种头条,你会发现,生活中永远不缺新奇深刻的故事,似乎每一个猎奇的新闻都是一个电影改编的绝佳IP。甚至有些时候你还会发现,即便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现实中的内容会比电影更加精彩更具意义。
如此一来,不免心生疑问,我们还需要电影吗?
当然需要。因为我们看电影,不单单是在阅读,在理解内容。电影始终是一个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电影最独特的意义是人们观影完毕,情不自禁后,心中的那种无法言喻。这种余味像一剂药注在血液里,随静脉流入人心脏的右心房,并在体内形成一种永久性的感性力量。好的电影总是会接近电影的本质,电影越好,越难评论。
用最直白的话说,电影不只是故事,而是创作者的一种主观感觉,它是一种视听语言,但比语言本身更能直达人心深处。了解到这些,会发现,评价一部好电影是一件多难的事情。《爱乐之城》,便是这种好的电影,它的成功是基于歌舞电影审美上的成功。电影把经典的歌舞元素与现代叙事融合,在古典浪漫的风格下,让歌舞从“舞台”上走下来,并把它作为一种情感的升华去表现。全片男女主角虽然歌舞段落不多,但每一处都在为感情服务。常规歌舞片的歌舞与情感常常是分裂的,即便是抒情也会归属于歌舞的语法中,而《爱乐之城》则借歌舞去展现感情幻想,让电影进入更深的一种抒情中,在这种情境下观众们会毫无阻碍地被电影感动。《爱乐之城》能让众多观众振奋,感动,落泪,便是歌舞类型片的一次成功革新。爱与梦想的美好是本片的诉求,而观影体验则更接近电影的本质享受。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多的赞誉,归根结底是电影本身的魅力使然,而不是借电影谋求现实深刻的那种野心。
一般的影评讲解故事,更高阶的影评通过各种角度分析创作、创作人和作品主体的种种,我则全部放弃,只能做到有感而发。好莱坞永远告诉我们,追求梦想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这很俗套,但的确也很重要,尤其是在不断受挫的现实当中。
因题材的设定,《爱乐之城》摆脱不掉美国梦的外壳,但电影中男女主角的梦想并不算是建立在拜金主义上的功利化目标。他们的梦想更多的是一种个人实现,既,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塞巴斯汀想忠于经典的爵士,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音乐酒吧,米娅想在好莱坞立足,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他们身处好莱坞,却被好莱坞抛弃。在困境中,两位失意人靠近取暖,爱情与梦想的界限开始模糊。在两人相互扶持下,爱情成了梦想的催化剂,机遇与现实挫折同时发生作用。五年之后,他们成为了他们自己。但最终两人并没有在一起。
有不少人认为二人把爱情让位给了梦想。被歌颂的爱情难道不应该是忠贞不渝,天荒地老吗。其实在电影中并不存在“放弃爱情,梦想才能成功”这一逻辑。片中的爱情反而因梦想而诞生。电影中的爱情更多的是代表着生活一种普遍现实而存在。两人能够相识,相爱,同样的,也会分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爱情。电影没有歌颂爱情的某种特质,而是在歌颂爱情本身。而爱情与梦想的关系,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塞巴斯汀与米娅的爱情因梦想而生,但最后又因梦想结束。但是杀死爱情的不是塞巴斯汀,也不是米娅,更不是让爱情产生的梦想,杀死爱情的,是爱情自己。
塞巴斯汀坚持自我,米娅想谋求赞同,爱情在两人梦想的困境中诞生。之后,爱情开始发挥作用。塞巴斯汀为了米娅变得妥协,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渐渐忙于乐队巡演;米娅受塞巴斯汀影响,逐渐变得坚持自我,开始编写自己的剧本,自费筹备自己的独角戏。当谋求赞同与坚持自我在两人之间换位之后,两个梦想的轨迹在交叉之后开始分离。这种变化由爱情发起,一次男主角的缺席,爱情则终于亲手断送了自己,让自己停留在了两个轨迹交叉的节点。但即使爱情结束,错开后的两条轨迹上仍然还存有它发挥作用的痕迹。一通试镜的电话,成为了米娅梦想成真的转折,而接到电话的,在米娅自我放弃之时让她坚持梦想的,是塞巴斯汀。
还有一种可能,我宁愿相信。爱情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一首钢琴曲。塞巴斯汀弹奏它时,他与米娅因这首钢琴曲相识、相爱、结婚、生子,一切在时光中变得完美。他们继续生活,一同赴约,堵车,停靠,直到他和她一同走进名叫Seb's的酒吧。在酒吧中,一位钢琴师弹奏着这首属于两个人的旋律,几分钟,如度过一生,面对着最后一个音符,不忍心落下悬空的手指。
虽然电影结局并不圆满,但《爱乐之城》仍然是个美好的电影。它歌颂爱情,歌颂梦想。它的动机太过简单纯粹,以至于习惯于功利社会的人们把这种美好不由自主地投射到好莱坞的虚伪。好莱坞自有它的原罪,但赤裸裸地崇拜金钱算不上一种坦诚,在不堪和现实中还能追梦,这更是一种常人难以做到的勇敢。最重要的是,这份勇敢离不开两人的爱情。谙熟功利社会丑陋的人不屑于米娅成功之后的上流姿态,在挫折之中的追梦人汲取着梦想的力量。我则为数不多地想维护这部电影中自我牺牲的爱情。
电影最后,两人爱情的完美幻想与遗憾的现实形成了一种美好又心碎的反差。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的结局中,男女主角在城墙上热恋相拥,悟空的背影渐渐远去。相拥的两人相当于幻想的美好时空,远去的背影是遗憾的现实。悟空促成了两人相拥,在《爱乐之城》里,则是电影本身让我们看到爱情的美好。在追求现实深刻的欲望中逐渐麻木的观众们,大概不太喜欢这种矫情,又或许会因为好莱坞而嘲讽一句:“看,那个人(电影)好像一条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