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奉命前去劝降。李希烈反而抓住他,架起火堆,逼他臣服自己,岂料颜真卿毫不犹豫纵身跳入火堆。
唐朝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出身名门,是琅琊颜氏后人。
童年坎坷,3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殷氏含辛茹苦养育他,教他读书识字。后来母子俩投奔到外祖父家,在外祖的庇护下,才得以顺利长大成人。
欣慰的是,颜真卿读书刻苦,且天资聪慧,可谓是满腹经纶,25岁时,便中了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很快就做到监察御史。
当时正值唐玄宗晚年,杨贵妃盛宠,国舅杨国忠得势,在朝中兴风作浪。
颜真卿是个正人君子,为人公正好义,憎恨奸臣,不耻与之为伍。
杨国忠便十分厌恶颜真卿,找茬儿将颜真卿一次又一次贬官,连续整治了他四年,一直到752年,给他贬为平原太守,这才罢休。
颜真卿到了平原郡,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继续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当时安禄山的种种迹象已经显露出叛乱之心,颜真卿看得明白。他借着阴雨连绵,预防水患的借口,命人加固城墙,疏通河道,还暗自招募了上万壮丁,储备了粮草。
他表面上却装作纵情山水的样子,整天划船出游玩乐。安禄山见状,暗自笑他是个傻书生。
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沉迷享乐,没有任何防备,叛军一路攻打下来,如入无人之境,一个多月,就攻陷了东都洛阳,接下来又迅速占领了河北地区。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闻讯哭道:“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呼!”(河北24个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臣吗?)
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平原郡没有失守,太守颜真卿一直努力镇守,平原郡得以保全。
唐玄宗当即对颜真卿大加赞赏。
叛军攻陷洛阳后,斩杀了三名朝廷官员,李憕、蒋清和卢弈,还故意让段子光带着这三颗人头到河北示众。
颜真卿不忍,便故意说“我认得这三人,这哪是他们仨呀,搞错啦!”让手下杀了段子光,又命人将三人首级摘下来,洗干净安置好,用稻草做了身子,安葬了。
颜真卿虽然是个文官,却在安史之乱中镇定自若,为平定叛乱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也因此引起了唐玄宗和太子的注意,安史之乱后得以被重用。
可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忠臣,谁能料到,最后却死于奸人之手!
颜真卿晚年,奸相卢杞上位,正是卢杞,给颜真卿带来了灾难。
这个卢杞说来和颜真卿还颇有缘分,他爹便是卢弈,就是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斩杀示众,后来被颜真卿安葬的那个官员。
不过卢杞可不把这恩情当回事。因为颜真卿刚正不阿,与他道不同,卢杞便把颜真卿当作眼中钉,处处排挤他。
颜真卿怒斥卢杞:“想当年你父亲被叛军斩首,首级挂在城墙上示众,是老夫冒险取下,小心安葬,你都忘了?你就这样容不下老夫吗?”
卢杞听了,立刻羞愧地跪倒在地,祈求原谅。
可卢杞本性就是个小人,跪地自责只不过是形势所逼,不得已罢了。实际上,颜真卿这次毫不留情地斥责,反而使卢杞彻底恨上了颜真卿,誓要把他灭了,以解心头只恨。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783年,卢杞的机会来了。
当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大军攻陷了汝州,形势很是紧张。
奸相卢杞向当时的皇帝唐德宗李适提议,派颜真卿前去李希烈的军中,代表朝廷劝降他。没想到这糟糕的提议,皇帝竟答应了。
和颜真卿交好的大臣都私下劝他,千万不能去,这摆明了就是卢杞的圈套,李希烈军中,那是有去无回。
可颜真卿依然慷慨赴行,毫不畏惧。
颜真卿到了李希烈军中,诚心劝他归降,李希烈自然不会听从。不过他很欣赏颜真卿的人品与才能,反而劝颜真卿:皇帝待你不好,何必再效忠唐皇?不如跟着我一起干事业,完成反唐大业,到时候就是开国功臣。
颜真卿气得当场指着李希烈的鼻子怒骂。
李希烈为了逼他答应,故意在院中挖了一个大坑,放出话要活埋颜真卿。结果颜真卿知道后,坦然写好了墓志和祭文,准备殉国,神色从容。
李希烈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命人生起熊熊大火,威胁颜真卿:你再不答应,就跳进去吧!
没想到颜真卿听罢,二话不说,纵身就往火堆里跳,幸好旁边的人将他及时拉住。
李希烈拿他没办法,就把他软禁起来,反复折磨他,一直折磨了3年,颜真卿当时已经77岁高龄,仍然是铮铮铁骨,拒不投降。李希烈失去了劝降他的信心,便将他给绞死了。
嗣曹王李皋听闻噩耗,泣不成声,三军将士都为之痛哭不已。
叛乱平定后,颜真卿的灵柩被迎回京城,唐德宗为他废朝五日,以表哀思,追赠他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是唐朝名臣,是被后世人看作唯一能与王羲之相比的书法大家,依我之见,他更是一个千古真君子。
颜真卿一直廉洁奉公,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765年关中大旱,时任二品大员的颜真卿,竟然到了家中无米下锅的境地。
颜真卿为官50年,经历了数个奸相,他太刚正,为奸相所不容,无数次被奸相所害,可他直到死都没有向黑暗低头。
如此真君子,他的品质远比他的书法更加值得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