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时常为那些学习困难生而苦恼。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除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和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养成之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课堂上无表现欲望,从不主动举手发言,只愿做一个旁观者;二是太过于好动,有明显的表现欲,却又总是表达不清楚;三是课堂表现还行,一般能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可就是做作业速度慢。在这些学生身上,我总要花不少的时间和功夫,可收效甚微。
这学期,我认真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一段段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对那些语文学习困难生重新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这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也就是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我们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千万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而回顾自己的语文教学,我却发现我们总是要求我们的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从来不去注意他们为此到底努力了多少,提高了多少,进步了多少,这对于那些已经付出了许多的精力可却离老师的要求还差那么一点的学生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因为他们不光得不到老师的肯定,甚至有时还会遭到批评。如果我们都能仔细看看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能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该是多大的快乐。
在谈对有关“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这段话让我更进一步明确阅读的重要性。对后进生要教他们阅读和思考,何况是那些好学生呢。苏霍姆林斯基在好多条的建议中多次提到“阅读”这个词,他又在第十九条建议中告诉我们:“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平常对那些学习困难生,我们总是这样认为,他们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也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能激发思维的觉醒。也就是说借助阅读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我们:“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因此要让学生尽早地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他还给我们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就是一下子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这个定义让我想到了“语感”这个话题,特别是后半句,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边阅读边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我发现语文学习困难生肯定是那些语感弱的学生,就因为语感能力差,相对来讲学习语文也就吃力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只能在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加以培养。
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不断地加强阅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经过周密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困难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这是我——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关心的一件大事。
叶迎春2001年写于金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