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准”字诀 推动调查研究见行见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让调查研究调之有方,研之有果,切实找准出问题的“七寸症结”、开好解决问题的“破冰良方”、做实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
“对准”群众所需,在把握大局中谋划调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群众各种向往需求、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增多。我们要围绕“国之大者”,紧紧把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针对人们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进行选题立项,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导向”,提出务实举措,促进问题有效解决,不断增强人们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找准”问题症结,在调研过程中创新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田间地头的科学,只有脚下有泥土,才能够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还原清晰。要俯下身子、撸起袖子,深入基层一线现场看、当面问、诚心听,真正深入内里,让群众敢说,愿意说。要多采取“四不两直”“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等调研方式,坚决杜绝走“规定路线”的“脚本式”调研、看“资料台账”的“材料式”调研、听“好字连连”的“汇报式”调研。要到工作局面好的先进单位去总结经验,同时更多地要去矛盾问题多的基层单位调研,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全方位察明实情、掌握情况,切实把调查环节做扎实。
“提准”对策良方,在真抓实干中推动问题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所以,党员干部绝不能“一调了之”“撒手不管”,对于简单易改的问题,要当场反馈、即知即改;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紧盯问题推动工作,完成一个、销号一个,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实际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