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苏东坡
如今,人们若是提到了北宋文学,乃至中国文学,都不得不提起苏东坡。
而苏东坡于幼时的我,似是长夜之中的星,闪烁着耀眼的光,却并不刺眼,只是带着一种天河独特的清冽气息,似是咫尺,却又遥不可及。而那些真真假假、道听途说的东坡轶事、苏轼趣闻,和偶然间与大人谈起苏东坡时人们对他的敬仰、尊重与崇拜,就真真令他更像是从九天降临凡间的仙人,在留下了一篇篇惊艳了时光的文字后,又飘然而去。这也更为他那本就因为遥远而有些模糊的面孔镀上了一层渺渺茫茫的雾。
而时光是雨天街上行人般匆匆前行,一路上留下了些许有些泥的脚印,带着我向前、再向前,离真实的苏东坡近一些、再近一些。
每个时代都会有伟人,而苏东坡也是那些伟人之一,只是他与其他伟人有些不一样。
自夏商周至清朝,中国就一直是父权社会。而每一代的男性伟人总是不自觉地带了一种有些严肃的气场。而苏东坡不会,他总是亲切且有温度的。
或许这也是父亲苏洵为他提供了一个开阔、自由的幼年环境的影响。苏东坡总是随和的,他没有那么在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是说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不是向其他文人那般给人一种遗世独立,高高在上,仅可以仰望的感受。
于是乎,我们可以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情去读他的作品,感受他所感受的、体验他所体验的这个世界。而读其他文人的作品则不行:杜甫的诗太沉重,李煜的词太悲伤,李白的诗太不羁,稼轩的词太激昂。而苏轼的诗词文赋可意境阔大,可细腻委婉,可悲,可喜,甚至可是害怕和迷茫,且总带着一种浅浅的生活气息:因为苏轼的情感总是丰富的,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而他的词的内容也是丰富的,我们总能在其中发现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
再者,苏轼的成就在方方面面,不仅在文学。从修建堤岸到中医养生,到美食,苏轼都颇有涉猎。或许,苏轼之所以给人以亲切之感,也是因为他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于朴素流年中找寻到了生活的本真,将别人眼中的艰苦日子过的有趣而生动,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医治生活中的愁苦的良方。他于千篇一律的韶华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守住本心的理由,做好自我的动力。因此,他可以在漫漫时光长河中长久地伫立,尝凡世百态,品红尘真味。他太鲜活、温暖而美好,总是不自觉地散发一种柔和、积极、向上的气息,即使受尽挫折,也会带着伤痕于穹天碧落之下毫不畏惧地绽放。
苏轼已不仅是一代伟人,一代文化的创作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但他却并不遥远,而是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讲:“苏东坡的全貌难以勾画,但若一提起,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而这,或许已足矣说明苏轼于我、于我们、于中华文化的印象和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