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这个群吧?
算了,万一哪天用得着它呢,
继续呆着吧。”
01
付费的开始,你的花费清单是?
2016年被大家赋予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喜马拉雅FM、小鹅通、得到、在行,相互追逐,以最快的速度开始抢占你我耳朵的注意力和钱包。
用一块听听的发展举例:
笑来老师在2016年末的一场知乎分享过后,也快速的搭建“一块听听”内容付费平台。凭借着剽悍一只猫、黄有璨等互联网领域大V,和一定的运营策略,短短几个月一块听听便迅速聚集了一波高质量的付费用户流量。
作为一名普通的运营行业从业者,我对自己在2016.10--2017.07,10个月期间,知识付费清单进行了简单排列:
喜马拉雅FM,四节连更课程,约600元
一块听听,11节课,约300元
微信各类直播间,约950元
付费学习社群,365元
总计:2200元
然而,今年1月份,为了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通过网校报名了1门视频录播课,费用花费总额是:2699(包含考试报名费用)。
2699元,1节课;
2200元,≥15节课;
看似2200元花费价值更大,毕竟课程数量上就占了很多优势。
但,成本并不能这样计算,因为你没有加上听课以及课程过后的附加时间成本。
02
同号社群,真的有必要留着吗?
2100元消费课程中,不可否认有些课程对自身的成长价值,但随着课程的一一开课,各种课程专属的官方微信群也扑之而来。
因为是自己付费购买的课程,又能找到与自己同号的好友,课程的官方微信群诱惑力不言而喻。大多数课程,添加完小助手的微信就能进群,但也有特例:
4月份购买的一门线上课程,想要进官方微信群要完成两步:
截屏课程页面,证明自己购买课程的真实性
为课程五星好评,并截图发给小助手
这个入群门槛,做运营的我为他竖起大拇指,毕竟水军的费用都省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运营转化,这样的思路,实在佩服。
但是,对于不认可的事情,坚决不服软的我,始终没有进入这个“高”门槛社群。
现在3个多月过去了,看到其余课程的官方微信群现状,猜测这个自己未进入的社群现在可能也不会乐观。
大多数的课程官方微信群变成了微信文章求赞求阅的聚集地。这样的社群,本打算都一一退了,但一想,保不准哪天会出现什么有用的信息,便选择继续呆着。就像下面这样的:
估摸着算了一下,这样的信息是近半年来,产生的一条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而且这样的信息是每天抽空来刷群才能看到。
想一想,花费的时间成本比2100元还要贵,毕竟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都被这些无效的信息所消费。
这样算来,2699元的视频录播课,我可以随自己时间学习,不会花费多余时间精力去关注群消息,最终直接得到通过或未通过考试的结果,倒显得较为干脆、直接、高效。
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到一篇高质量文,先收藏,看到一个好课程,赶紧剁手。在知识面前,这样的求机若渴、这样的剁手行为,会比去商场剁手来的心安理得,因为我们消费的是知识,或多或少会减少自己内心的焦虑感。
但是,时间越来越珍贵的今天,在消费知识过后,为什么还要让自己陷于这么多无效的社群信息洪流中呢?你留恋的到底是社群的信息,还是自己心理的自我安慰感?
03
社群的正确使用法则
网上购买的课程官方微信群是付费课程的社群,满足了社群的基本条件
同号
有门槛
但,为何这些社群仍旧让我们觉得如此像“废柴”般的存在?
从群内购买课程用户,总结出以下三点
1、加了那么多课程官方社群,只是想找个心理安慰
点进自己购买课程的清单,看着课程名,除了自己实践过的少数内容,不结合笔记,都不能回忆起太多的内容。
再去社群里看看,这么冷清,大家一样的状态吧,还好,还好,大家一样就好。
这样的自我安慰式对话,或多或少一定发生在过每个为知识付费的人身上。
因为是知识,下单时没有线下购物时的罪恶感;
因为是知识,发现社群内对课程的讨论少之又少,于是心安理得将它放一边,心理得到最大的安慰,即使群内广告居多,仍不愿离去。
2、并未在群内找到自己的价值(存在感)
前段时间,报名参加的为期近1个月的线上课程群中,看到群内讨论的问题,自己有想法或者答案,没有过多的犹豫,便顺手迅速一一解答。
慢慢的,大家遇到导图、运营相关问题时,竟会主动@我,进而产生更多链接。那段时间自己在群内活跃的被几个成员误当成机器人。而自己也找到了在那个群内的存在感,继而对群的粘性也更高。
所以,在社群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主动。主动的去帮助群内其余同号人,慢慢的他们会对你有固定的标签和认知。接下来,顺其自然,大家有需求时,定主动来找你产生链接。
毕竟,现在早已不是沉默是金的年代,更不流行古墓派,那么多的人群中,遇到一个合适的平台,恰当的亮出自己,与他人真诚的产生链接,少些套路,社群的价值一定会被你“压榨”出来。
3、怎样实现群价值对自身的最大化
互联网时代,是最容易与各垂直领域大牛产生链接的时代。选择某个课程之前,你心里对讲课老师在某种程度一定是非常认可的。而主讲老师,也一定会在官方的微信群中。
此时,这个群便是可以让你与主讲老师产生链接的渠道。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最该纠结问题应该是如何与群内优秀的人产生更多链接,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借鉴:
一份别样的自我介绍
在一个新的环境,不仅仅限于社群,找准时机,亮出自己的出色介绍,让人读后立马有印象,而非普通的我是XXX今年XXX的固定平淡无奇介绍,初次介绍,一定要开始树立自我的标签,如简单版的如下介绍:
我是古/月,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族姑娘,导图 + 运营 = 古/月技能。我坚信不会玩导图的运营一定不是合格的斜杠青年。
对了,喝茶、打羽毛球,记得叫上我!
读完上面几十字的简短简介,大家的大脑一定会被关键词导图、运营、古/月、茶、羽毛球萦绕,这样的效果就够了,接下来群内一定会引起对导图、运营有兴趣的话题讨论。当然没有也无妨,剩下的时间,自己可以在群内继续强化这些标签。
问问题前,请先发红包
这是一种默认的优质社群中社交礼仪习惯,不过多解释,大家在社群内一定见过这样操作的提问者,就问你发红包这个动作,会不会让你对提问者的好感加一!
而红包一定不能乱发,要遵循人少钱多原则。即,10元的红包,你分成5人抢,一定会比10元分成10份/100份抢显得更加友好。
加深群内用户对自己的印象
在自己精力、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为群内的同号之人积极付出、换为思考,想想他们需要什么、自己又能做什么。
群主是最喜欢这样主动的用户,慢慢的你便会成为群内默认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其余人员也会与你产生更多链接。或许今天链接的某个人,就能对你今后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呢?
掌握一个能够随时拿的出手的技能
让自己有一个拿的出手的技能,可以快速地与他们建立有价值的链接。尤其是对各个行业的大牛来说,你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告诉他你的技能,然后他会以最快的速度判断你的技能对他来说是否有价值,继而决定与你接下来的链接方式。
这是可以让他们以最快的方式筛选出他们所需的方式。
总之,有能力,有自我特有的标签,是让你链接更多有价值人的关键。
从群运用者角度,我们只说一点
爱咋咋滴
毕竟课程是你们的,平台是你们的,社群也是你们的,怎样运营更是完全由你们而定。想让它好好活着,还是半死不活,可不就凭运营者喜欢,爱咋咋滴?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放弃无效的社群,寻找能让自己价值最大化的社群。
开始自己的互联网套路之旅。不要反感套路,你要相信,在这个每个人时间越来越稀缺的社会,真诚的套路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