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近期阳了的缘故,在家静养一段时间。闲来无事,练起书法,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一幅。临摹完毕和原帖一对比,差之千里谬以万里。作为业余书法练习者,鄙人功力自然不能与书圣相比。进一步观摩学习,发现大家之所以为大家,除了基本功外,还因其作品隐隐透出一股“气”。
何谓“气”?我的理解是作品中释放出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一大帮社会上层文化名流玩“流觞曲水”,最后大家推举王羲之为诗集作序。想必当时天下文人皆视书圣为楷模,书圣得意洋洋,意气风发,加上酒过三巡,故在挥墨时笔随情迁,行云流水,所以看来就有了潇洒流丽之感,书至后半段遍有些许涂抹,书圣情绪变得复杂,逐渐深沉。传说王羲之酒醒之后又写了几幅《兰亭序》,但都不如第一幅,想必当时的情景、当时现场给予书圣的气氛才是关键。直到今天,众人也能从其作品中感受到他当时内心飘然转深沉情绪。
说到情绪,就想到了草圣张旭的《肚痛帖》。《肚痛帖》全文内容为: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预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X。最后一字是啥尚有争议。实际上,由于《肚痛帖》是狂草作品,最后三字内容说法不一,在此暂不深究。《肚痛帖》讲述的(或)是作者拉肚子的体会感受,第一列作者较为收敛,估计腹痛尚可忍耐,从中间部分仿佛感受到作者腹中排山倒海,且程度逐渐加深,在倒数第二列几欲破门而出,书至最后一列已喷薄而出,压力之大,使得三字难以辨认。这就是好的作品,能让观众感受到当时作者内在的情绪涌动,《肚痛帖》由此成为经典,在宋明两代皆有石刻。
书法鉴赏有句话: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说到稿,就不得不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初看《祭侄文稿》,东一涂抹西画个圈,如同画符。结合当时情形来看,在安史之乱中,颜家人积极抵抗叛军,颜真卿兄长颜杲卿和侄儿子颜季明被安禄山所杀,后颜真卿只寻得颜杲卿的一只脚和颜季明的头骨。《祭侄文稿》中能看出不少笔画显得干枯,说明颜真卿沾墨次数少,加上一些涂改,可以想象当时颜真卿内心情绪复杂,心怀国恨家仇,所以没有过多注意其他细节。作品有了情绪就有了生命力,当观众感受到作品情绪的时候,就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也算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吧。
鄙人道行尚浅,不能从技巧上给予名家作品评价,仅仅是一些主观感受,难免贻笑大方,望高手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