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柜,拿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就舍不得放下了,这些年无论怎样辗转这本书都始终带着,这是真爱啊!这本书是十八年前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时买的一本书,也是我教育生涯的启蒙书籍。那时候怀揣着一腔热血,“我要做中国未来的教育家”(现在想想依然没有觉得自己的想法可笑),只是年少轻狂而又真实的梦想。一转眼从教的第十九个年头来临,万千思绪。
现在每天读书成为像穿衣吃饭一样的习惯,想起自己刚刚从教的那些年,工资很少,每到一个地方必须要逛的就是书店,很大一部分钱都用来买书,买的书也多半和教育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魏书生…可以说他们的书籍引领了我,连下乡去做教育故事分享也是带着很多教育相关的书籍,老师们争相传看的画面还在眼前,直到现在这些书的影响也延续着,想来这些年,写作工作日记的间断,曾经动摇的那些因为各种不坚定和患得患失……心生惭愧,好在无论有多少种选择都未曾动过离开心爱的教育事业的念头,这也是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了。
碎碎念念说了这么多,回归到这本十八年后再读的《爱心与教育》
朋友说,李镇西是个特别勤奋的人,每天都在写作,即便是在车上也会利用时间随时记录、写作。
引言: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历程
“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来自于我少年时代所受的关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但更来源于我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
李镇西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理论的基石是,一个朴实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教育信念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引言的最后他这样写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世纪已曙光初露,素质教育尚任重道远。我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但我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坚韧执着的探索,顽强地证明——尽管也许还会有碰撞,但素质教育这只世纪鲲鹏,毕竟已经顽强地起飞了!
一、爱心和童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段话印象尤为深,因为在一次演讲中引用了李镇西老师的这段话,再看依然十分亲切。
当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加思索的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他给学生煮鸡蛋,送生日礼物祝福,带班里学生策划给生病的学生送温暖活动,给学生写信,珍藏学生送的礼物……看到这些,往事一幕幕呈现,我受镇西老师影响至深,才做了那么多纯真有爱的事,曾被诟病过,但现如今想来,那时现在将来,曾经的那些发自内心的爱都成了孩子们和我岁月里的珍藏。无论何时,还将这些继续下去吧!
二、后进生
那时候还对“学困生”“后进生”“差生”展开过辩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开始觉得“差生”这个词太不恰当,给学生贴标签太可怕,用“后进生”这个词好一些,再后来觉得“后进生”也不妥,一些孩子只不过在学习上有困难,怎么能叫“后进生”,于是又叫“学困生”,现在,我觉得这些都不妥当,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学生过去不行不意味着现在不行,现在不行不意味着将来不行,并且这个不行还需要加上引号,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一点是个人的看法。
现在来看看镇西老师对待“后进学生”的帮助。指导思想
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该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做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给学生。“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
请把更多的爱给那些更加需要我们爱的“后进学生”
三、优生培养记,锻造卓越人格
优生,品德、学习和各个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
树立志向,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认识自己,全面认识自己,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保持童心,恢复普通同学的感觉。
超越自我,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受挫心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创造能力,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四、学生角度
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爱好”……
……
希望这些文字能给初登讲台的你,能给做为教师的我们一点启发。
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