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人类大脑前额叶的区域,是与智力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
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外一个任务上需要付出努力,在时间紧迫的情况尤其如此
时间制约是人们付出努力的另一个驱动因素
第三章,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自我控制和仔细思考很明显要抢夺努力的有限预算
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系统2在忙碌时,系统1对行为的影响会更大
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
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自我耗损
大脑能量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比喻,神经系统消耗的葡萄糖比身体其他部位消耗的都要多
聪明不仅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
思维上懒惰的人不能被称为“勤快人”
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而系统2则具备推理能力、它很谨慎,但对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也是懒惰的。
第四章,联想的神奇力量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 休谟将联想的原则缩减为三个:相似性、时空相接以及因果关系
认知可以体现出来,人们不只是用大脑思考,还用身体思考
启动效应:概念、词汇、有意识的经验
使人牢记“人终将一死”这一说法能让独裁的主张更得人心,因为在人们恐惧死亡的情况下,独裁的主张会让人心安
启动效应来自系统1,效应发生时,人们无法意识到它
系统1代给你的各种印象经常会变成你的信念,而且是你做出选择和展开行动的动力源泉
第五章,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
熟悉感有着简单而又强烈的“不可复返性”,这种“不可复返性”似乎说明这种感觉是对过往经历的一种直接反应
任何能使联想机制运行更轻松、更顺利的事物都会使我们心生偏见
让人相信谬误,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用浮夸语言来表达熟悉的概念是一种智商低下、可信度差的表现
信息除了应该保持简洁外,还应使其有趣易于记忆
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大多数情况下,它都会采纳系统1的建议
曝光效应: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是指个体接触一个刺激的次数越频繁,个体对该刺激就越喜欢的现象
提高认知放松的操作,同样能增加人们将词视为相互联系的可能性
当人们心情好时,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但也会放松警惕,易范逻辑性错误,这种关联于曝光效应一样,在生理上也讲得通。-好心情是事情进展顺利的信号,周围环境时安全的,卸下防备并没有什么影响;坏心情则说明事情进展不那么顺利,有可能存在威胁,必须要保持警觉
第六章,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系统1的主要功能是维护并更新你个人世界的模式,它呈现的都是常态下的思维模式
系统1理解语言,也了解分类标准,它能辩明那些貌似正确的价值,也能廓清那些最典型事例可能出现的范围
第七章,字母“b”与数字“13”
系统1,忽略不明确因素,抑制怀疑心理
联想记忆的运作是导致“确认偏误”的原因之一,例如,别人问你sam友好吗?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避免光环效应的一个普遍原则:消除错误的关联
想要从大量证据来源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你应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
联想机制一个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它只能回忆起已被激活的观点
寻找连贯性的系统1和懒惰的系统2相结合,意味着系统2将会赞同许多直觉型的信念,而这些信念又准确地反映了系统1产生的印象
系统1记本上对于引起印象和直觉的信息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敏感
人们根据已有信息勾出故事的连贯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进连贯的思维模式中
眼见即为事实的理念有助于达成连贯性和认知放松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相信某个陈述时真实的
框架效应: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
第八章,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系统1具备跨维度解读价值观的能力
系统2能挑动注意力并通过搜寻记忆去寻找答案
人们总会结合力量和可信度两方面因素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
思维的发散性能让我们做出直觉型判断
第九章,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启发”这一术语是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虽然找到的答案常常并不完美
如果你无法解决某个问题,就去解决另外一个简单点的问题好了
对立体图像大小的错误印象左右了我们对平面图大小的判断,错觉的产生是由立体图的启发导致的
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
系统1的特点
生成印象、感觉和倾向;当系统2支持这些行为时,它们会成为信仰、态度和意图
自主且快速运行,只需付出较少努力,甚至不用付出努力,没有自主控制的感觉
当发现(搜索)特殊形式时,能接受系统2控制来调动注意力
在接受一定的训练后,能够做出熟练的回应,产生直觉
为联想记忆激发出来的各种想法创造出连贯形式
将认知放松感和真理错觉、愉快的感觉以及放松的警惕感联系起来
区分常态中令人惊奇之事
推断原因和意图
忽略歧义,按捺住心中的疑问
夸大情感的一致性(光环效应)
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证据上,忽略不存在的证据(眼见即为事实)
做一些基本估测
通过常态和原型来表现集合,但不要将两者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测量确定不同程度对应的匹配物(比如音量大小)
有时用简单点的问题替代难题(启发法)
对变化的感知比对形态的感知更敏锐(前景理论)*
对可能性作出过高估计*
对数量越来越不敏感(心理物理学)*
对损失的反应比获得更强烈(损失厌恶)*
严密设计决策问题,分别进行讨论*